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6月25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与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主办了“盛世华章 光影传颂”大型歌舞晚会,央视电影频道将在7月1日19时35分独家首播,以隆重纪念10年来香港与内地电影界全方位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来自两地的著名电影人,如成龙、梁家辉、周星驰、章子怡、冯小刚,在华语电影圈影响深远的香港导演如徐克、刘伟强、陈木胜等,几乎悉数到场,共同讲述了中华民族的电影振兴之路。
CEPA开创共荣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与内地电影界高层便不断互访,共同举办两地电影产业与导演作品的研讨会。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两地电影合作的力度日趋加大,2003年,被称为CEPA的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正式发布:港片进入内地市场不再受配额限制,合拍片的故事内容不再局限于与内地有关,香港在内地电影院的投资由以往不得高于50%股权,增加到最高可拥有70%的股权等。
CEPA的实施,为香港电影的再度起飞提供了有力保障。两地电影人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携手开创了一条团结共荣的电影道路。
“双赢”片层出不穷
经过两地电影人10年的苦心经营与精诚合作,香港和内地电影呈现血脉交融的新鲜气象,在与好莱坞电影争夺国内市场的“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回归后两地的合拍片从1997年的7部,迅猛增长到2006年的近30部。在这些合拍影片中,既有《霍元甲》、《夜宴》、《墨攻》等商业大片,也有《疯狂的石头》、《云水谣》等艺术气息浓郁的文艺电影。
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回暖升温的大环境下,很多由香港、内地电影人共同拍摄的影片成为赢得票房与口碑的代表性作品。譬如被誉为香港电影“救市之作”的《无间道之终极无间》、被誉为华语歌舞片扛鼎之作的《如果·爱》,还有在国际电影节大获好评的《2046》等电影,都是两地电影界合作双赢的典范之作。
从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界仅视内地为单纯的外景地,鲜少借重内地电影创作力量,到今日大多数香港电影都主动引入内地人才,甚至近年来香港电影金像奖连续将影后桂冠颁给内地女演员,都可看出两地电影界之间的互动早已超越浅层的支持配合,进入全方位一体化的合作。从深层的文化认同感而言,两地电影的“中华价值观”日渐明晰。无论是以内地电影人主导的《十面埋伏》、《夜宴》,还是由香港电影人担任主创的《神话》、《功夫》、《墨攻》等作品,都倾向于以中国的经典题材作为影片的主题,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
从2007年华语电影的创作格局,我们更可看出这一题材选择的基本趋势:香港导演吴宇森正在拍摄三国题材的合拍历史巨片《赤壁》,而内地导演陈凯歌则以香港演员黎明为主角,拍摄影片《梅兰芳》。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电影界的当代象征性,主要表现在回归文化价值的追求中。
融为一体是趋势
香港回归以来,两地电影人逐渐建立起默契、互利的合作机制。在内地,很多香港影星拥有阵容强大的影迷群体,而在香港,不少出身内地的影人也很受观众青睐。虽然香港影人长于“造星”,在电影明星的形象打造和宣传上独擅胜场,但内地电影人在世界顶级电影节上屡获殊荣,总体而言,拥有较香港影界更高的国际艺术地位,因此香港电影在与内地电影界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更趋近于国际电影文化的高端评价体系,赢得国际电影艺术界的认可,这应当算是两地电影合作的另一重要收获。
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表示:“在将来,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将融合为一,只有‘中国电影’这一说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盛世华章,光影传颂,内地与香港电影人在10年发展历程中共同打造民族电影精品,让中华文化扬威海外。 (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