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军老兵首次重聚卢沟桥。 |
|
核心提示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上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他们的暴行不但激怒了中国军人,而且唤醒了中华民族这头“睡狮”。
近日,在一位洛阳人的精心策划下,9名亲历“七七事变”的29军老兵重回卢沟桥,向抗日烈士们郑重敬礼,深情缅怀战友。新华社、《人民日报》、《朝日新闻》、《北日本新闻》、新浪网等国内外著名媒体派出记者,对此次活动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
本报特派记者赶赴卢沟桥,采访到大量独家新闻和幕后故事,以飨读者。
重回战场
9名老兵向牺牲的战友敬礼
“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敬礼!”
7月7日8时28分,当9名白发苍苍的“七七事变”亲历者、29军老兵用颤抖的手行军礼时,现场所有人都为之感动。这庄重的军礼,将中国民间人士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的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
70年前的这一天,日军大举进攻卢沟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当年,29军官兵在卢沟桥向祖国行着同样的军礼,义无反顾地开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战场。卢沟桥上的枪声,不但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爆发点,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灭亡的开端。
“一、二、三……八、九!”9名老兵根据70年前的军规郑重地“报数”,他们是来自北京的马步先、沈甸之、吴江平,河南的崔金品、赵金典、赵新立,重庆的张可宗,天津的孙敬生和南京的李鸿斌。
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有句名言:“老兵不会死去,他们只会慢慢地消失。”这些老兵大多数是70年来首次重回卢沟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87岁,像崔金品老人,只能依靠家属搀扶才能站立。
巍然屹立的卢沟桥作证,弹痕累累的宛平城墙作证,当9名老兵“报数”这一刻,当年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闻名全国的10万29军将士,如今尽管只剩下这9名老者(有报道说29军尚余15人),但力抗强敌的军魂仍在,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仍在。
你听——
“我是一个青年,民族兴旺的命运,正担在我们两肩,跨上战马,着起战衫,挥舞起锐利的剑,冲杀向敌人的胸前,报了民族仇,偿了我的愿,死有何憾,死有何怨!”
当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顾问、87岁的老兵沈甸之老人站在桥头,神情激动地朗读1937年写下的豪迈诗句时,很多人听得热泪盈眶。
6日,张可宗、崔金品等几位老兵专程来到位于卢沟桥附近的“七七事变”殉国将领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的坟前敬献鲜花,致以崇高的军礼。
“我在这里流过血,但没有保护好老首长,我至今感到很惭愧!”88岁的张可宗老人流着泪说。
当日9时,除两名身体实在无法坚持的老兵外,其他人均赶到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了由官方组织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难忘七七 珍爱和平”史料展。
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百余家国内媒体记者和日本《朝日新闻》、《北日本新闻》等国外著名媒体的记者共有数百人聚焦、报道这一盛况。由于记者太多,场面几度失去控制,就连原来安排的专访老兵活动也被迫中止。
活动主持人、《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作者方军认为,目前的部分日本人手里虽然没拿刀,心中却供奉着刀,中国民间自发组织“七七事变”纪念活动,有助于人们重温历史,也提醒日本人正视历史。
决战前夜
北平城火药味儿越来越浓
“七七事变”前的北京城(当时叫北平)到底是个什么局面呢?
河南项城籍29军老兵、91岁的崔金品老人回忆说,从1936年6月,北平的火药味儿就越来越浓。日军源源不断地进入华北地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包围了北平,29军只能通过卢沟桥这个南部咽喉要道,和南京国民政府保持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祖籍河南西平的29军老兵、88岁的赵金典老人,当时是37师特务团手枪营士兵,18岁的他奉命在颐和园门口担任警卫。当时部分日本兵已经进入北平,他们喊着中国人听不懂的口号招摇过市,还美其名曰“军事演习”。一些日本兵扛着枪在街头耀武扬威,欺负市民,打骂游行示威的学生。
“这些‘老日’(当时国人对日本军人的蔑称)太猖狂了,占了咱们那么多地方,还在北平耀武扬威,把人的肺都给气炸了!”赵金典气愤地说。
“一次,两个日本兵想进入颐和园,我不让他们进。这俩‘老日’端着‘三八大盖’就想往里闯,我把背后的‘大刀片子’抽出来,横在身前。俩‘老日’看到明晃晃的大刀,有点发憷,扭头走了!”赵金典得意地说。
赵金典说,“七七事变”前,驻丰台等地区的日军不断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29军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地进行演习。
“那时候,双方摩擦不断。有时,我们和‘老日’就在同一条街上演习,两场演习的接头处,大家头碰头、肩顶肩,暗中使劲,谁也不让谁!”赵金典自豪地说,“日本人个子低,他们扛不过我们!”
驻守在宛平城的37师110旅219团3营战士、老兵马步先更为紧张,驻丰台日军早已以宛平城和卢沟桥为“假想战场”,开始是空弹训练,之后干脆变成了实弹演习。“那时候,我晚上都抱着枪睡,半夜里,我们经常被日本人的演习炮声惊醒”。
后来,日军渐渐占了上风。在其胁迫下,29军营房一度连中国的国旗都不能挂。在29军老兵重回卢沟桥的活动现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29军老兵沈甸之老人哽咽着朗诵了他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作的诗——《国旗》:
“勇士的胆汁谱写成蓝天,志士的脑浆凝聚成白日,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这就是我们的闪闪国旗,我曾日夜为她放哨站岗,无数次对她俯首敬礼,可是不知为了什么,她却从旗杆上悄悄消失。”
大敌当前
到处响起慷慨激昂的军歌
强敌压境,尽管连国旗都不让挂了,但在29军官兵心底,中国国旗却在慷慨、悲壮、嘹亮的军歌声中,呼啦啦地迎风飘扬!
回忆起70年前的军旅生涯,9位老兵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慷慨、悲壮的军歌。崔金品老人说:那个时候,每天大家都会唱一二十次歌,起床唱,吃饭前唱,打靶唱,就连睡觉前也会唱上一首歌。
赵金典说,“七七事变”前流传一首《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其实,当时还有《吃饭歌》、《睡觉歌》、《打靶歌》等军旅歌曲。
《吃饭歌》这样唱道:“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理应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睡觉歌》中唱道:“今天工作又完了,平安快乐去睡觉。明天清晨要起早,定将身体休养好。国耻莫忘却,将来练得武术高,灭日复仇显英豪!”
赵金典笑着说,“七七事变”前,29军官兵还经常自发编写歌曲,表达对日本鬼子的轻蔑。如一首《日本小鬼》就唱道:“有一日本小鬼,跪在我们脚下,张着一张大嘴,喊着‘我的妈呀’,咕呱,咕呱!”这首歌词的意思,就是日本侵略军最怕中国的29军,一见这支部队就吓得屁滚尿流。“咕呱,咕呱”,模仿的是日本士兵“哭爹喊娘”的声音。
战士们并没有吹牛,日本人对29军心存忌惮。29军前身是西北军,参加过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宋哲元领导的“长城抗战”(又名喜峰口战役),多次和日本军队交手,战绩不俗。尽管装备落后,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尤其是闻名全国的“大刀队”,让日本兵吃够了苦头。
张可宗老人回忆说,“七七事变”时,很多日本士兵戴的钢盔后面装有保护脖子的活动钢板,就是为了防备29军威风八面的大刀而特制的。
29军为即将来临的恶战做了一些准备。天津老兵、93岁的孙敬生老人清晰地记得,“七七事变”前,部队给每个士兵都配足了弹药和装备,每名普通士兵的配备是1支“汉阳造”步枪、200发子弹、4颗手榴弹和1把大刀。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