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学(资料图片) |
| 时艳 摄 |
|
(上接4版)
小雨的城市游走
小雨(化名),2005年从四川大学毕业,曾经在四川电视台影视频道工作过一段时间,经过网上报名、递交材料、电话面试等一系列步骤,于2006年1月进入香港浸会大学攻读传媒管理社会科学硕士,学习时间为一年。
关于香港及香港高校,小雨如是说——
生活的速度
小雨说,压力大、节奏快是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在内地用两三年时间读完的研究生课程,在这里得用一年时间读完。“以前在成都太休闲了,到了香港,不仅社会生活节奏快,学校生活节奏也快,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功课,一个月下来感觉像过了一年”。
小雨的课程涉及传媒管理、政策法规、组织和公司传播等多个跨学科领域。丰富的图书资源,知识广博、具全球化视野的老师,使小雨沉醉于学习。
学习的乐趣
小雨说,在香港,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首先是团队合作。在内地,除了一些理工科需要合作做实验课题,硕士研究生们大多是单兵作战,自己找选题,导师通过后自己做论文。在香港高校则不同,做报告都是团队合作,一般四五个人一个团队,经过无数次讨论、修改,最后报告成形。有了团队意识,大家做事都极为认真,为了学习怎么做问卷调查,她们跑到深圳大学找了320多个学生做问卷调查。
然后是实践。读香港的大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雨就读的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学院的任职教授中95%以上拥有美国或欧洲的博士学位及从业经验,不少教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教授们的研究和论文多定位于国际一流学刊,所以理论基础绝对扎实。即便如此,学院还是会请一些公司的高层人士前来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这一年,小雨和她的同学去了香港TVB参观,去了香港廉政公署访问,去了台湾、新加坡做交流,暑假还到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实习。
“收获颇丰,收获颇丰啊!”小雨说。
身心的劳累
第一个学期末,考完第一门课程,跟两个同学背着重重的笔记本电脑,从图书馆走到教室,再爬上10楼,小雨开始觉得,读书原来还是一种体力活。
熬夜是经常的事。学校有教室通宵开放。第一次在教室里熬夜,小雨说:“我只熬到凌晨两点而已。”小雨说,为了做作业、应付考试,她一直在熬夜。其实她也不想熬夜,可是当人处在一种焦虑状态时,根本睡不着。于是小雨的作息时间表就变成了常规睡觉时间是凌晨2点,熬夜时是凌晨5点睡觉。
熬夜过后,口渴,心跳加快,躺在床上可以听到心跳声,浑身肌肉会轻微抽搐——小雨这样描述。
“等我毕业了,一定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小雨发誓。
如果只是身体的劳累还好,最怕的就是内心的孤独和恐惧。跟大多数现在去香港读书的孩子一样,小雨也是独生子女。在香港读书,她面临很多问题。
曾经有个港大本科的学妹跟她吐露心声:“上课时,你会发现,左边坐着某省状元,右边是某直辖市探花,加上陌生的语言环境,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这样的滋味,恐怕每个内地学生都曾有过。
小雨还记得,有天晚上,不知为何,强烈的不安感缠绕着,那天晚上她的室友不在,想找个人说话都找不到。等到凌晨3点,她忍不住给在内地的男朋友打电话,也不管那个人是从睡梦中被吵醒的,她一直哭,哭累了才沉沉睡去。
美食、演唱会及其他
比美丽幸运的是,小雨的家庭状况不错,加上她是本科毕业后到香港读书,朋友多一些,于是,小雨有机会体会到香港特色。
小雨很怀念那些日子,因为常常与团队出门讨论Project(课题),吃了好多香港美食:在北角吃海鲜,在中环的半山吃过一次fat ,店名忘了,只记得那家的面包好好吃。朋友来香港请她在铜锣湾吃了韩国烤肉,学会了在可乐里面加柠檬。去过两次九龙城的越南餐馆,去过一家不知名的据说是TVB人开的店,还去过一次……
因为专业与传媒有关,小雨还幸运地看了一次红馆演唱会——陶喆的。小雨说,坐在第三排,抬头就看到陶喆,好幸福。握手,他的手心软软的,也会出汗哦。在嗡嗡震耳的音乐声中,真的很发泄!在柔柔的歌声中,感觉很幸福!
小雨还跟一个朋友,一人提一瓶酒,去兰桂坊走了一圈。
小雨还学会了做杨枝甘露和三明治……
朋友们都说,小雨的生活很丰富。
不过,小雨的生活远远不到奢侈的地步。她也要每分钱都计划着花,去超市买东西都买最便宜的。她还跑到海港城的Zara,和朋友每人抱了三件礼服,缩到一个试衣间里过把瘾,然后很淑女地把衣服抱出来,走掉。
小雨的话——
好好学英语,好好学粤语。要融入香港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要适应跟内地大学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香港人都很拼命,所以学习很紧张,压力很大,一定要有个情绪发泄口,比如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