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工区东下池村,你若打听“卖蒸馍的李周娃老人”,大家会告诉你有关他的不少趣事儿。“这老头儿有些‘傻’,卖馍不收两种人的钱,一是乞丐的,二是醉鬼的。”村民们笑着说。
就是这个在别人眼里有点儿“傻”的李周娃,在下岗14年的时间里,用卖蒸馍赚的钱捐款16笔,资助过贫困大学生、尿毒症患者、见义勇为英雄、贫困老兵等。
下岗职工的16笔捐款
昨日上午,我们来到60岁的李周娃家,见到了他的捐赠汇款单,共有16张。“我是个普通人,14年才捐了9500多元,实在不多。我捐款完全是出于自己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不值一提。”面对我们的采访,李周娃有些不好意思(右图)。
1993年,李周娃从我市一家印刷厂下岗。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的儿女,没了经济来源,李周娃一夜愁白了头。一个46岁、只上过半年初中的人,去哪儿找工作啊!可他还得强颜欢笑,安慰家人:“这是国家的需要,我当过兵,要响应政府号召。”
后来,李周娃听从父亲的建议,卖起了蒸馍。他说,卖蒸馍很辛苦,每天凌晨4时去进货,然后把蒸馍送往各工地,一个馍只赚1分钱。“虽然辛苦,但第一个月我居然赚了200多元。”李周娃说。他原来上班虽轻闲,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没想过给别人捐款;下岗后,他手里有了辛苦钱,看到有人过得比他更苦,便不忍心。
李周娃说,下岗14年来,他捐了9500多元。刚开始,他背着家人悄悄地捐。他爱人发现后,经常“训”他。李周娃有些倔,爱人多次劝说他也不听。后来,爱人也慢慢理解了。
省领导的回信让他泪涟涟
“每一张捐款单都有一个故事。”李周娃拿着一张单子说,最让他感动的是2000年的一次捐款。
2000年夏,李周娃得知我省部分地区发生水灾,便给省里负责赈灾的部门捐了200元。
他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多年来,他捐款的次数太多了:1998年抗洪时,他捐了100元;抗击非典时,他又捐了100元;洛宁某山区发生旱灾,他捐了50元……但2000年夏天的这次捐款,李周娃不仅收到了政府反馈的信息,还接到了省领导给他的信。
“那时,王明义是省里的领导。瞧,这是他给我的信。”李周娃从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里拿出一封保存完好的信,信是打印出来的,上面有王明义的签名。“我接到这封信时,激动得流泪了。我把信念给家人听,家人也感动了。我是个卖蒸馍的下岗职工,省领导说代表灾区300万人民感谢我……”李周娃说着,眼圈又红了。他说,这封信他读了无数遍,每次读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时,他都想落泪,因为这句话一下子说到了他的心里。
感动自己,温暖他人
“这些年,我捐款都是随机的,见到有人受苦,就捐;听说有人受罪,也捐。”李周娃说,1997年5月,西工区委工作人员在王城公园附近组织市民为见义勇为的英雄捐款。李周娃正好路过,便拿着30元钱去捐。排在前3位的是西工区的领导,他们问李周娃:“你是干啥的?”“我是卖蒸馍的。”区领导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李周娃的回答却感动了不少在场的捐款人,他说:“能见义勇为的都是英雄。英雄已经流血了,不能再苦了他们。”
2003年,洛阳师范学院的陈焕娟得了尿毒症,李周娃得知后,给她捐了100元,又写了一封信,鼓励她勇敢地面对生活,与病魔作斗争。李周娃说,小陈接到信后,给他打电话,没说话便哭了起来;小陈的家人和老师也打电话说,李周娃的信给了孩子很大鼓励。
如今,年已花甲的李周娃早就不卖蒸馍了,但东下池的不少村民都认识这个善良的老人。李周娃说,他人缘好得益于他对醉鬼和流浪汉的帮助。“刚开始,我觉得醉酒的人惹不起,他想吃个蒸馍,我就给他。不过,很多人酒醒后都会主动还钱,有些人醉酒时吃了一个馒头,第二天非要多给几角钱。对流浪汉,我没钱提供更多帮助,只能给他们一个馒头救急。”李周娃笑着说。
在采访过程中,李周娃一直强调,他是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兵。现在,老人在红十字会办理了捐赠眼角膜的手续。他说,人都免不了一死,他没做啥大事儿,一旦去世,捐出眼角膜,也算做一件善事。
见习记者 王振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