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漂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准备启程。 |
|
“黄河漂流,1987;黄河漂流,1987……”昨日上午9时40分,随着这一声声呐喊,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在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总部门前的广场上正式发车启动。
据悉,此次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去时的线路为:郑州(出发点)→洛阳→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玛多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曲玛莱县→曲麻莱县麻多乡(黄河源头)。
英雄聚首踏征途
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的天津籍队员杨贵儒、韩斌早早赶来了,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的于忠元、成朴等队员来了,安徽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的毛世卫等队员也来了……20年过去了,这些当年参加黄河漂流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青壮年现在大多已双鬓斑白。
“兄弟呀!兄弟呀!”大老远一看见,大家便扔下手中的行囊,跑到一块拥抱在一起,相互拍打着肩背,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接着,大家拿出当年的黄漂队旗,用力挥舞着,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面面队旗被珍藏了20年,虽然皱巴巴的,但仍鲜红得如火焰一般,风一吹动,猎猎作响。看着旗帜上所有黄漂队员当年的签名,大家当年黄漂冲峡谷、过险滩的场面便在脑海里重现。
洛阳是黄漂的主要策源地。1987年的春夏之交,以雷建生、郎保洛为首的一群洛阳热血青年,继完成长江漂流探险后,再次组建了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登上青藏高原,在-20℃、海拔近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源头,向世界发出了“要一寸不落地漂完黄河全程”的豪迈誓言。在此前后,北京、安徽的热血青年,也分别组建了两支黄漂探险队伍。在随后的180多天内,河南黄漂队员面对高原缺氧、峡谷激流、漩涡跌水、瀑布陡降等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穿龙羊、越壶口,最终抵达入海口,漂完了5464公里的黄河全程,在世界探险史上记载下了“中国人首次完成对黄河全程的无动力漂流”的辉煌篇章。这一切,是用血汗和生命铸成的。
1987年6月19日,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张宁生在拉加峡不幸遇难。当年,不畏艰险、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漂精神”,极大地鼓舞着渴望振兴中华的中国人。“黄河漂流探险”与“中国女排”一起走向世界,被誉为那个时代的两支“民族精神催化剂”,影响深远。
在发车仪式上,当年的河南黄漂队队长袁世俊回忆起往事,禁不住热泪盈眶。袁世俊感慨地说,20年来,每每听到人们对黄河漂流探险活动的赞誉,我们黄漂队员在焕发出自豪之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母亲河的感激之情。在当年的黄漂中,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解放军官兵以及各级政府,都对这项事业给予了深刻理解和鼎力支持。没有这种理解和支持,黄河漂流探险活动所遭遇的艰难险阻是难以克服的。对此,我们一直铭记在心。这次,我们组织30余名当年的黄漂队员再上黄河源头,主要的目的就是感恩和纪念。同时,通过这次纪念之旅,也重新唤起人们对黄河和西部的关注。这是一次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精神漂流”。
据了解,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其前身郑州汽车制造厂当年曾为河南黄漂队提供一辆双排座130客货两用车)对纪念之旅提供了一支帕拉丁越野车队。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国内10余家新闻媒体将全程跟踪采访报道。
昨日下午1时许,长长的车队沿着郑少洛高速公路,来到了本次纪念之旅的西行第一站——洛阳。
祭奠雷建生队长
大家顾不得疲劳和饥饿,冒着酷暑,首先赶往位于龙门附近的万寿山陵园,祭奠当年在拉加峡不幸遇难的河南黄漂队队长雷建生。雷建生的坟墓在陵园内的一个半坡上,由他的黄漂队友和亲属于1990年6月修建而成。坟墓四周松柏茂盛,绿意盎然。低矮的坟丘前,屹立着雷建生的雕像——这名黄河之子,满面风霜,仰头张望,刚毅坚强,仿佛正在勘察地形,又要去征服下一个急流险滩。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漂队员拥围在坟墓四周,把一束束鲜花摆放在雷建生的雕像跟前,摆着摆着,许多人不由得泪流满面。
“建生,我们看你来了,20年了,我们想你呀!”“雷队长,兄弟们没有忘记咱们当年的理想。现在,黄漂20年了,我们就要重上黄河源头,去向那些帮助支持过黄漂的人表示感谢,你安心吧!”大家哽咽着,倾诉着。
探望郎保洛母亲
昨日下午2时30分,在祭奠过雷建生后,黄漂队员们又驱车来到我市市区,探望另一位遇难黄漂勇士郎保洛的母亲。老人名叫张志珍,今年已经80岁,独自住在凯旋东路的一个家属院内。
“你不就是于忠元嘛!你咋来了?快进屋,快进屋。”黄漂队员们敲开房门,老人一下子就认出了走在前面的北京黄漂队队长于忠元,并接连叫出了其他10多位队员的名字,让大伙儿大吃一惊。看到老人身体硬朗,精神和记忆力很好,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搀扶着老人,倾诉思念之情。许多黄漂队员还拿出钱给老人,让她好好改善一下生活,多注意身体。老人讲,房间里的家具和东西都是郎保洛生前的用品,她20年来始终舍不得丢。另外,房间里还存放了她收集到的所有关于长漂、黄漂的报道以及郎保洛生前所写的黄漂日记等。这么多年来,她闲了,想念儿子了,就翻翻这些资料。她说她从中认识到,儿子所从事的长漂、黄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保洛不在了,我们所有的黄漂队员都是您的儿子!”下午3时许,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老人,离开洛阳,踏上前往西安的行程。
洛阳,是长漂、黄漂的主要策源地,多少河洛健儿,为此抛洒血汗。本报长期关注长漂、黄漂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报道。此次,本报再次组织记者前往黄河源头追踪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高原远程传送稿件的困难,洛阳联通公司特别提供了无线上网的设备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