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版)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现在的高校扩招非常厉害,但是只有本科毕业生相对好找工作。目前,学历高低不同造成就业岗位的差距很大,收入差距也很大。最后就形成一种观念,只有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这样,学生无形中就会受到来自家长、社会的巨大压力。
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今年我市中考考500分的学生都不算差生,家长对成绩比较满意,一心想让孩子上大学。但大家知道吗?洛阳市区考500多分的学生有6700名到6800名。每年高考洛阳市的应届生上一本分数线的在500人左右,二本以上大概有1500人,三本以上不会超过2400人。我们每年有1万多名的市区学生上高中,这1万多名学生里500分以上的是6000多人。而三本以上分数线的总数不到3000人,也就是说500分以上的学生有一大半连三本线都上不了。可家长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上大学。
家长也有自己的理由——现在社会,孩子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这就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
安锋:其实在城区的应届生当中70%以上可以上大专,可是很多人觉得专科不是大学。
王再冉:我想再过20年或30年情况会好转,因为企业发展总是会用人的。到凭本事吃饭的时候,专科就吃香了。
安锋:现在人们一直在争论,社会应该重学历还是重学力。我乐观估计:五年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可能就转变为重学力了。比如,现在我们这里教师还有编制,但是福建省已经没有了。老师教得好就留下,教得不好就走人,能力已排在第一位。
情商缺失的学生不健康
安锋: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的孩子压力太大,而且大得有点过分。大家都在讲学习成绩,但学习成绩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他未来在社会谋生,究竟有没有那么重要?
从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后,高考的指挥棒导致了高考的压力,主要是针对高中生。随后高中开始注重生源,压力就转嫁到初中,初中注重生源就把压力转嫁到小学,这就很滑稽了。九年制教育是一种公益教育,要求政府提供给公民的是一种基本的教育,但是现在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承担了压力,这个压力一直到高中,高考是压力的最后一站。这个过程,考试成绩代表学生的一切。但是高中学生一考入大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大学生通宵上网、打游戏、在外面租房以及一些女大学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是否给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敲响了警钟?
同样,现在很多教育内容是缺失的,像情商的培养,遭遇挫折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一名很著名的老师,曾经很深入地研究过差生心理。差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还可以,到初中学习就慢慢跟不上了,每天听数学课跟听天书一样,可是没有办法,他每天还要背着书包去学校忍受煎熬。但等他毕业以后到路边摆摊儿,很快就发财了。因为,当他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心里想着“这比在学校差远了”,这说明他的情商是很高的。为什么好学生会自杀呢?就是因为他的情商不高,从小在被人夸的环境中长大,什么都由着他,但等他出了校门,我们的社会可不会这样对他。
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社会希望培养的下一代将来有出息,可有出息不仅仅是学习好。现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功效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考试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叶鹏校长(原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原来有一个观点“应试也是一种素质”,面对竞争,孩子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树立一种正常的竞争观也是一种素质。但是怎样用高考的指挥棒指挥各个层次的学校搞素质教育,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比如现在学生法律知识淡薄,我个人建议把法津知识列到高考项目中,将来要列到中招里。所有的中学都开法律课。
王再冉:现在课业负担已经很重,法律课会不会成为一个背法律题的课程?而且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我很怀疑。
安锋:这可以从考试方法上改进。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个案例,让他们分析,锻炼思维能力。美国的孩子一回到家,家长问他的作业是什么。他回答,“我今天的作业是研究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然后自己就找书,上网看资料,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他通过信息浏览、搜集材料,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觉得以高考的指挥棒来推广素质教育是可行的。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仅仅凭学习成绩。中国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发展到现在是什么?是“学而优则生,学不优则死”。这样的传统要不得。但是从社会的选拔机制来看,只把学习成绩当作一种人才选拔的标准。我觉得确实应该从制度上来改变这种标准。
快乐地学习才能健康成长
记者: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从制度上去改变毕竟是缓慢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现在有压力了,他们该如何去面对?我想请三位同学谈一下,你们平常遇到压力,比如说家长让你们必须考第一名,你会怎么办?
卢晓雨:我就不放在心上,我觉得想学的时候不用说自己就能去学习。家长越说,你就越觉得累。上半个学期我的成绩有波动,就是因为家长给的压力太大。虽然他们平常口头上说理解我,但还是说“学习有什么累的,我们那时想学还学不成呢”,把他们的思维方式强加给我们。相对来讲,我觉得还是老师的帮助比较大,老师相信你、鼓励你,不会因为你偶尔的失败而放弃你。
杨浩:刚开始自己就闷在心里,也没有解决,一直很逃避。后来还是李老师开导我以后才有了效果。李老师找我谈话后,我找到了目标,一点一点有了进步。
古玥:压力大了就回到家里跑到卫生间哭半个小时,不过后来就学会了调整自己。
记者:马老师是从事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的专家,有没有好的建议给我们在座的学生?
马锦华: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只是看到自己的压力。如果我们告诉他,现在的中国社会、高考制度是个人改变不了的,你和别人承担着同样的压力,这样换位思考以后也许会让他们看得开一点。
我到北京开会的时候,一位国家原教育部长说,现在我们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种公平的制度。所以从官方的角度来考虑,高考还会继续。改变不了这个现状,学生该怎么办呢?他必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
为什么选择不高兴地学习?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所有的学生都将面临高考,这个过程无法逃避,我们首先要接受它、适应它,并积极体验这个过程,快乐地面对它。
记者:听了刚才几位老师和家长的发言,几位学生是不是有所收获?
卢晓雨:听完老师的话,我觉得调整心态很重要。放弃玩的时间去学习的不止你一个,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不要老是把自己看作是最倒霉的,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古玥:我觉得以后要多和家长和老师沟通。这样让双方都能知道自己的想法,压力会小一点。要让家长知道不是你不想努力,而是你的能力、时间有限,这样家长就会从他的角度重新给你定位。老师经验丰富,他会帮助你调整心态。
杨浩:第一个收获是懂得换位思考,把消极的压力变成积极的压力去面对。第二个就是学会了找快乐,这样能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我做出一道题心里会很高兴。把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这样可以让自己更轻松。
记者:有句俗话说得好,压力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这句励志的话我们听了很多年。然而面对压力,如何用理智的、科学的态度面对它,这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目的。相信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的家长、学生还有老师都能有所收获并做到身心都健康。
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