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印”字的注解是: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卩”(卩,古节字),会意。清人段玉裁的《段氏说文解字》进一步注解为:凡有官守者,皆曰执政,其所持之节信曰印。古上下通为玺。古有玉节,玉为之;角节,犀角为之;人节龙节,金为之。可见从古到今,“印”一直都是政权统治的象征,统治者不惜用玉、犀角甚至金银刻铸印章,以期巩固政权千秋万代。在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和统治者是使用廉价的木头刻制御玺或官印的。
然而,在延安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柜中却陈列着一枚枣木镌刻的印章。这枚印章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木戳子,它见证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更记录了党中央在陕北13年的革命历史。它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印(如图)。这枚印章大约5厘米见方,宽边细字,竖列八字四行,刀法朴实凝重,章法均衡沉稳。更为特别的是,印章字体没有选用传统的篆书,而是选用了广大老百姓能够辨识的楷书字体。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使陕北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这枚陕甘宁边区政府印大致就刻于此时。陕甘宁边区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首府延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今年恰逢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当我们再次瞻仰这枚普通的印章,缅怀老一辈革命者的功绩,似乎“延安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