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踢毽子,今天的人别以为不陌生,假如你年纪在三十左右,那一定是知其名,不知详情。我们儿时踢毽子,是有许多故事的。
首先它有许多规则。其次,其中有许多今天听来感到心酸和好笑的事情。规则是哪些呢?这从当时踢毽时的儿歌可以看出。
那时,儿童们是边唱着儿歌,边踢着毽子,边以儿歌里的唱词,作为踢毽子的规则。你看,开始踢了,大家嘴里就唱:“一盏灯,二锅盖,三人中,四牙筷,五钉锤,六烧卖,七担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跳。”
这每个唱词,就是一个规定的动作,“一盏灯”,就是毽子踢起,伸手去接,接后的毽子要平平地托在掌心,就像手掌托着一盏灯那样。“二锅盖”,那是手心朝着地面,让踢起落下的毽子稳稳当当地落在手背上。“四牙筷”,是手心向下,中指食指叉开,其他指头弯曲,使踢起的毽子落在那两根手指的缝里。“五钉锤”,是手握成拳,让踢起的毽子落在拇指和无名指相交的拳口处,“六烧卖”,是大拇指和小指伸开,其他手指头屈起,作示意为“六”的动作,让踢起落下的毽子落在这示意为“六”的手背上。“七担花”的动作,与“六烧卖”不同的地方,是指头要示意为“七”。“八把抓”,顾名思义,踢起后落下的毽子,要一把抓到手里。“九上脸”,是不允许用手或拳去接踢起后落下的毽子,而是要仰起脸让毽子落在脸上。“十打跳”,是一系列动作做完后的最后一个动作,打跳的动作是猛地侧转起身子,提起腿用脚的外侧接住并踢起毽子。
“打跳”也叫“打花”。这套动作做下来,尽管是寒冬腊月,雪花纷飞,身上也是热烘烘的了。我们踢毽子的时代,是鸡毛金贵的时代,毽子要有羽管,要有铜钱,要有小小一块红布,要有公鸡尾巴上的长花毛。很多时候,我们为做毽子的材料而犯愁,想做毽子,没有鸡毛,更没有铜板或铜钱,怎么办?我们只好把纸裁剪成长条条,将纸条扎到一起,下面找一个硬币大小的小铁环作毽托。
用这种办法做成纸毽子,踢着心里总不是滋味,见父母不在家,我们把大公鸡唤回家,“砰”地关上门,家里黑乎乎的,不费力气,公鸡被逮住了,我们把鸡按在地上,从它尾巴上、翅膀上拔着羽毛,大公鸡哭嚎着挣扎。
放走大公鸡,打扫了“作案”现场,心里还是怦怦跳。天晚了,那只大公鸡在门口鬼鬼祟祟,就是不肯进门,它身上的毛不同往常那样平整。母亲心里清楚了,喝问谁的主意,进了门的我们慌忙向外逃。
(张德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