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6版:心理访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是同性恋者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7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我是同性恋者吗?
撰稿:吴国平
《心理访谈》演播室

    个案提示

  19岁的方强,本是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第一名。但因好奇和同宿舍的男生发生了性行为,从此被贴上了同性恋标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极度痛苦中,他不停地自问:我真的是同性恋者吗?

  两人每天在一起,就像恋人一样

  在高三冲刺的时刻,方强突然提出休学,并放弃了今年的高考,这让父母感到非常意外。方强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其难以启齿的原因,是周围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同性恋者。

  事情起因于他和一个男生走得特别近。以前他俩同校不同班,所以方强并不了解他。一年前,那个男生被分到了方强所在的班,还和他住同一个宿舍。方强逐渐了解到他的情况:他与家人关系不好,曾退过学,是同宿舍的另一个舍友出于好心,把他叫回来复读,班主任就作出决定,让成绩优异的方强帮助他学习。

  同学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然而,谁也没想到,方强和他日久生情,两人每天在一起竟像恋人一样。也许在旁人看来,他们就像哥们儿,一块儿吃饭、喝酒,一块打篮球,衣服也不分你我的。可方强说:“我们的关系比这还亲密。”方强与他像恋人一样感觉特别好,他们之间还发生了只有在恋人之间才发生的事情。

  当时学校放假,高三年级的一部分学生仍在学校补课。那几天,宿舍里的其他同学都没来,方强和那个男生很自然地住在一起了。方强说:“当时就我们两个人回来补课,晚上就住在一起,开始在一个被窝也没觉得有什么事,可能是出于好奇心,慢慢就发生了性行为……”

  这种关系维持了有一个月,他俩觉得很自然。但周围同学却有了猜测和议论,后来老师也来询问,迫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舆论压力,方强没办法在学校继续呆下去了。

  从那件事发生到现在,已有七八个月了,方强晚上仍总是睡不着觉,每天都是深夜一两点钟才睡,很早就醒,还总是做恶梦。他说:“为这些事,我痛苦不堪……”

  本来,在方强心里藏着没人知道的秘密:只是和同宿舍的男生关系密切。而现在,他下意识地想到了一个问题:我真的是同性恋吗?令他苦恼的是,老师并没有就此问题问过他,而是去问了那个男生,说你们俩是不是同性恋?那个男生说:“我不是,也许他是吧。”这让方强有口难辩。他想:你不想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者。从此,这两个一度亲密的男生,开始像仇人似的,彼此也不再有那种行为了。

  平时在生活上,似乎对他照顾得更加细致了

  然而,方强并没有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他希望自己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却疑惑自己也许是。毕竟他感到对那个男生还是有感情,不能说关系一结束,就摆脱了这段感情。他还发现,刚开始接触时,并不是自己主动,而是对方主动,以后双方都主动,好像吸烟似的上瘾了。后来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亲密次数越来越多,自己也特别渴望与他亲密,平时在生活上,似乎对他照顾得更加细致了。

  于是,方强开始担心自己真的卷进了同性恋的漩涡。休学后,他开始在家专门上网,每天几乎只做一件事,从网上查阅大量有关同性恋的资料,找到一些同性恋贴吧,从那里获取这方面信息。

  他明白,只有同性的接触还不能说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爱情模式,他们的相爱是超越性别的。可是,从网上看过更多复杂信息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对照,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同性恋”带来的阴影。有关同性恋的种种资料,让他在自我求证中越看越害怕,他发现自己身上有好多特点都和同性恋者特别像。

  方强是不是同性恋?他自己无法判定。我们先看一下他从小的家庭教育。他对心理学专家说:“我从小就跟母亲接触特别亲密,记忆中一直到七岁,都是和母亲在一起睡觉。我从小就帮母亲做事,比如做饭、洗碗,还有其他家务,这就养成了特别细心的习惯。妈妈在家里不是很强,爸爸也不是很弱。”心理学家在心理分析中说,第一,有一种流行理论提到,男性同性恋的妈妈常常是比较彪悍的角色,而家庭中的男人则很弱小,所以男性同性恋往往容易去追求一个很强的男人去保护自己,他自己喜欢做女人,去发展对同性的喜欢。

  第二,方强提到了一种不良性诱导。青春期刚开始,他接触了有关性知识的一些书刊。这些不良读物,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被骚扰一样的诱导,但与发展成同性恋没直接关系。

  第三,他曾经历过一次感情的挫折。他喜欢一个女孩,可女孩不同意。本来两人是很要好的伙伴,可等方强说明了喜欢她以后,她就不再搭理他了。从此方强就不敢再喜欢别的女孩了。尽管后来也有别的女孩喜欢他,但因为有这个曾经喜欢的女孩,他再没有和其他女孩相好过。心理分析中有一条,当一个男性在爱情上不能成功,总被女性瞧不起或是在女性群体里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男人,都可能会在同性中寻求安慰。方强有喜欢的女孩,而且到现在还喜欢她,因为这个女孩他拒绝了其他女孩子。所以对方强来说,这一条同性恋的成因不成立。

  第四,方强特别提到了性格问题。他说自己特别细心,观察细节的地方时特别细致。“我觉得女人都特别细腻,男人应该是大大咧咧的。”从这点看,这倒是具有双性性质的一条同性恋成因。就是说,男性的过分细腻,既有男性的那一套个性,也有女性的个性,这样的孩子容易被同性恋者喜欢上。当然,也不见得他本身就是同性恋者,只是容易卷入同性恋生活。

  专家支招:拿掉所有标签,答案就在内心

  针对这一事件,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认为:心理医生是没有权利对一个人的性取向评头论足的,但心理医生更关注方强生活中发生的事。

  接下来,心理专家用故事的投射方式试验了方强对性取向的期待。有一天,你(方强)到某森林去,面前有三条路,却不知道这三条路通向哪儿。而此时,你在森林里已经饿了三天,到处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吃的。第一条路崎岖坎坷,甚至荆棘重重,如果探险的话,会多吃苦,也会有危险存在,但这条路能通得很远;第二条很宽、很平坦,但看不到它有多远;第三条路有水流,有小桥,有水的地方有出口,有很多人走过的痕迹。方强选择了很崎岖的那条路。

  专家分析说,实际上,森林象征着生命,生命是无穷尽的,是一个奥秘。第一条路,是很多人走过的传统路,是主流文化标定的路。为什么是条崎岖、有荆棘的路,因为男人和女人相处是很麻烦的。女人和男人的内心并不一样,生活在一起会有冲突。而如果是很平坦的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同质性很高,他们是同类人,他们的需求、爱好、价值观、审美情趣可能相似,他们的荷尔蒙也一样。所以,同性恋的心理学象征意义就是找到自己,就是觉得我像他,或者他像我,我才从他那儿找到同性情感,不需要改变什么,按照本性生活就行了。

  那条有小河的路,也有象征性。小河代表一种双性情结,尽管这路很难走,但也要去趟。河水是泛情,双性恋者是泛情的人,男人也爱,女人也爱,既充满危险,又充满情趣。有双性情结的人,内心情感相对一般人更丰富。这样来看,方强选择的崎岖山路,实际上他走的是一条大众的、大部分人走的路,也就是按照主流文化来走。至于他现在经历的同性恋事件,对他有好处,但也有不好之处。关键是在生命过程中,到了某个关键点,可能会有几条路,有的可能顺着走,就是一个同性恋;有的可能会有改变和矫正,就成了异性恋;也有可能是双重的。

  方强对这一事件并没有从心理上准备好,所以出现了困惑与苦恼。而像他这样属于“习得性”一类的同性恋倾向,可以通过“习得性”去消除,也就是通过有意识增强男性性格的塑造,比如多看男性的电视频道,多去参加体育运动,去欣赏男性比较粗犷的性格,让自己变得更加男性化,弱化自己原有的那种细腻。

  当然,同性恋事件,可能会造成他内心的变化,但也可能会促使他更快地成熟,如果他在这件事情上受挫折越大,痛苦越大,那么摆脱它,稳定发展到异性恋的机会就更多。

  如果方强跟这个男生的关系,以前没有同性恋这种词,也没网络可查证,更没人用猜测和议论的方式去提醒他们,结果会怎样?当青春期过了,他们会各自稳定地去爱一个女孩,甚至会完全把那种事当成是友情。即使成年后还有机会互相帮忙,但再也不会有发生那些事的机会了。因为长大了,有尊严了,提起原来的事心里会不舒服。专家认为,真正成熟的男人或女人,是既能够欣赏同性,又能欣赏异性,但在文化的标定下,会稳定地和异性发展成一种婚姻关系,或者性关系,而把对同性的好感保留成为一种友情。

  专家建议,如果方强决定在同性恋问题上选择不发展,那么从现在开始,首先要朝向对女孩子的喜欢。在这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他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就可以停止求证了。其次要尽可能让自己空下来一段时间,与同性恋网络和一些可能是同性恋的朋友保持一定距离,看自己是不是不这样就无法生活了;有没有一天不上同性恋网或不去想念一个男性,就觉得活不下去或生活没意思了,如果没有,就说明方强不是真的同性恋者。这两点做到了,一般三个月或半年下来,自己会告诉自己是还是不是同性恋者,答案就在自己的内心,包括自己的行为,并不要在外界去找论证,然后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拿掉所有标签,坦诚面对内心,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让自己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每天晚间23:10首播,次日11:35和15:25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