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影像记忆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军装的演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7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军装的演变
文图整理 王振华
  编者按:在建军80周年将要来临之际,我们收到很多曾在部队里生活过的老兵的照片。这些老照片,展示了我军从解放初期到1988年恢复军衔制度之间不同时期的军装样式。从中,我们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史。今天刊出的两位老兵的戎装照片,基本涵盖了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服的演变。藉此,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这是55式军衔服装中的军官服,也是我最喜爱的一套军装。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对部队生活的留恋,离开部队之前,我穿戴整齐,留下了这张永久的纪念。

  1956年,我被安排到沈阳通信兵学校学习。这是我们的学员服。

  从“船形帽”这特殊的造型可以看出,这是 55式军衔服装中的士兵服。

  1957年从通信兵学校毕业后,部队要求我们下点锻炼1个月,这是我下到某部独立通信连锻炼时的着装。

  这是志愿军冬服,它具有很强的保暖性,可以应对朝鲜严寒的冬天。因为当时我们经常在坑道里来回爬动,所以,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国内的冬装只有5斤重,而我们的这一套衣服却有8斤。在漫天飘雪的冬天,我们穿着8斤重的棉衣,不但不觉得重,反而还有些冷。
  这张照片是1948年冬天我刚入伍不久拍的,那时,我们还没有统一着装,穿的是缴获的国民党军的衣服。
  1950年春天我第一次穿上了属于自己的军装,特别神气。我穿的是国防服,这套服装只穿了一季,衣服上只有3颗扣子,它的穿法与现在的汗衫类似,要从头上套过去,当时我们还给这套服装取了个名字叫“猛一钻”。
  1948年2月,因家里贫穷读不起私塾,我加入了宜阳县的地方武装,那天是大年初十,我才14岁。不久,我参加了解放洛阳的战役,我在部队后方,主要任务是把粮食、弹药从辛店运到七里河,然后把前线的伤员运回来。

  1951年,又是一个春节过后不久,我随150师到了朝鲜战场,由司号员转为通信员。在朝鲜战场历时五年半,1955年7月份回国。随后,部队安排我去沈阳通信兵学校学习。毕业时,我的成绩特别优秀,还被政治部授予了“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1963年6月我转业来到洛阳。

  西工区 郑忠福

  
  这是1985年换发的服装,还没有佩戴军衔识别标志。当时,我对这套服装非常地期盼。8月份国内的部队都已经换装完毕。由于还在老山前线,所以直到9月份下阵地后我们才穿上这套衣服。
  
  这是我的第一套军装——65式军装。新兵入伍时,我被编入陆军某军步兵第一师一团一营一连一排一班第一个战斗小组,因为我个子最高,自然排在了第一名的位置,我被战友们戏称为“中国第一兵”。我所在的部队是全国第一批换装为的确良质地夏常服的部队。穿上这“的确良好”的军装,我忍不住去照相馆照了这张照片。

  1988年底,我提交了转业申请,心中却非常留恋部队生活,这是我穿了重新实行军衔制后的新军装在国旗下的留影。
  1972年11月,我从偃师的老家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教官、作训参谋、少校营长。参加过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担任输送兵员的特殊任务;参加过1984年的老山战役,不惜牺牲一切坚守阵地,被集团军授予“模范阵地”的荣誉称号;也曾下到“硬骨头六连”代连长,同战士们研究战法,同甘共苦。1988年底转业洛阳。

  西工区 姚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