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化集团正门。(新华社发) | |
一窝“硕鼠”,打通了生产、运输、监控、计量、保安、销售等各个环节,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竟窃得国家财产价值达3900余万元。发生在特大型国有企业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的这一全国罕见的盗窃案,直至案发,集团领导都毫无察觉!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起罕见企业内盗案的背后,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管理漏洞?
保安抽“中华”烟引出罕见内盗大案
近几年,锦化集团下属的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聚醚分厂八万吨环氧丙烷车间工段长程志勇的邻居们发现,月薪只有七八百元的程志勇居然买了一辆小轿车,还经常出入酒店、歌厅等场所。与他走得很近的同事、朋友也突然暴富,个个出手阔绰。其中一个保安,竟抽起了“中华”香烟。
他们的钱是从哪儿来的?数名一线工人的不正常消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此前,由于锦化集团发生过一些规模较小的盗窃案,当地公安机关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企业。令他们不解的是,这个厂供给原料和生产产品比例严重失调,却一直找不到答案。得到新线索后,公安机关展开了扎实的调查。一起惊人的大案逐渐浮出水面:在锦化集团内部,存在一条偷盗企业产品的黑色通道。
自2002年3月18日至2006年1月2日,以程志勇为首的一伙人作案百余起,共盗窃本单位环氧丙烷和聚醚3500余吨,价值3900多万元。这伙窃贼将盗窃的产品销售到山东、湖北、河北、天津等地,然后根据每名成员在作案中所起的作用分赃,每人每次所得少则数千元,最高可达到15万元。
已有68年历史的锦化集团坐落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是国家500强企业和全国18个大型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曾被誉为“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今年38岁的程志勇,曾经是厂里的先进生产者,获得过企业“十佳青年”、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97年,他所在的班组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是什么使一位先进生产者沦为窃贼?
企业浪费没人心疼,“不拿白不拿”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案件审理中,这伙人竟然认为偷出来的东西是他们的“劳动所得”。一个作案者说:“我们拉出的环氧丙烷都是余料,这些东西即使我们不偷,企业也白白浪费掉了。”
原来,锦化集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近年来生产环氧丙烷所用原料丙烯的消耗量逐年降低,而对于节省下来的这部分原料却一直缺乏有效管理。程志勇发现,只要对丙烯回收装置的尾气排放进行控制,就可降低丙烯消耗,获得超过公司计划的“余量”。当时他问过企业有关负责人:“我们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能不能多发点奖金?”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这个权力。”于是他便纠集一伙人,自己来行使分配“权力”。
锦化集团证实,只要开好丙烯回收装置,每年多回收丙烯是可能的。但是2000年,锦化集团曾经由于尾气中含氧超标引起尾气回收装置爆炸,从那以后,公司对尾气排放要求和考核就放松了。车间是否多回收了丙烯,多回收多少,只有车间明白,而企业领导并不知情。
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一方面,职工超额完成产量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另一方面,节能回收装置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的环氧丙烷随着尾气排放消耗掉了。
几名犯罪嫌疑人在受审时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企业浪费这么大没人心疼,不拿白不拿,拿一点也是他们为企业超额生产而应得的回报。企业为了增产降耗而引进的先进装置,就这样成了窃贼作案的“货源”。
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程志勇不是不知道。不久前法院对这个20多人的犯罪团伙作出了宣判,首犯程志勇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程志勇没有上诉。
“严密制度”不堪一击
据公安机关透露,程志勇一案,并非锦化集团首次被“家贼”偷盗。此前,这家企业内部各类刑事案件频发,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是没有管理制度还是制度不严密?回答却是否定的。对于产品的盘点入库,集团规定,生产车间采取5日盘存制度,每月末统一入库。入库时,由生产车间、质管处、仓储中心的成品库共同认定,财务部统一办理。每季度还由生产处牵头,抽查车间盘点情况,抽查盘存表报生产处、财务部。
产品出厂的流程也中规中矩:每天早上,由销售公司将产品装罐量通知分厂生产科,由生产科负责通知车间主任,罐装人员接到指令后,负责开锁,打开防盗盒,连接好充装管路,然后开始装车。开锁的钥匙由车间主任和段长保管。再经过检斤计量、门卫查验等各种手续后放行。
然而在窃贼面前,这些制度却不堪一击。实施这样大规模的盗窃,不可能一人单独完成。程志勇就从生产的源头开始,买通了车间主任、段长、班长,为其提供货源;对计量人员施以小恩小惠,用空车票充当重车票出厂;对个别门卫拉拢腐蚀,让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买通监控人员,删除监控录像,使保卫处无法从录像中看到真相;甚至夜间巡逻人员都被拉拢入伙……
案发时锦化集团的领导还是一头雾水,因为从近几年的报表看,没有发现产量、产品消耗定额异常。每月月底由6个部门共同参与盘存,也没发现问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涉案的几名车间主任、工段长泄露了“天机”。他们说,企业的“大领导”光看文件,很少到车间和工段,有时生产上出了些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
另据办案人员介绍,长期“以罚代法”,也是导致锦化集团监控流于形式的诱因之一。锦化集团过去多次发生盗窃事件,但多数是罚款了事,这样做的后果助长了窃贼“越罚越偷”的心理。
企业发生了如此大的内盗案,锦化集团领导层的反思是:“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在干部和员工教育上存在薄弱环节,今后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亡羊补牢。”
(据新华社7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