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黄健 陈了了
本报记者 刘建新
“金牌连”的硬主官
“总分第一名,红九连!”酷暑时节,铁军师组织的装甲步兵专业建制连大比武落下大幕。所属叶挺独立团的“红九连”再次夺得“团体冠军”。
“你们又把金牌抢走了!下次比武,你们和二连这几个常拿冠军的连队能不能‘失误’一下,让更多的单位尝尝当冠军的滋味?”颁奖大会上,师长杨剑拍着九连连长刘俊峰的肩膀诙谐地说。杨师长知道,刘俊峰当连长以来,曾先后4次带领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没有一次“失手”。
九连是个战功卓著的红军连队,自上世纪60年代全军大比武开始,他们先后参加团以上组织的军事比武502次,共夺得412个第一。然而,刘俊峰在上任第三天就遇到了“麻烦”。当时连队组织训练考核,身为连长的他自然要打头阵。刚开始,官兵们的喝彩声不断,可随后渐渐没了声音。比武名次很快出来了,“刘俊峰”三个字出现在队尾。
“军事不过硬,莫做九连人!”这时,刘俊峰才感到写在九连墙上的这句口号是那么刺眼、钻心,他觉得自己“不配”站在官兵面前说话,便把自己的铺盖搬到了当年曾夺得全军山地刺杀比武第一名的四班,以一名战士的身份进行补课,直到真正取得了“带兵权”,才搬回连长房间。
从此,“合格不是标准,过硬才算合格”成了刘俊峰组织连队训练和开展自身训练的尺度。去年隆冬的一天凌晨,连队按计划组织战备拉练。可大家起床后突然发现,一场大雪将大地封得严严实实。值班排长建议暂时取消训练,以后再补课。可刘俊峰不假思索地说:“红九连的训练没有冬天!”于是,全连官兵立即全副武装出发了。正是这次冒雪训练,他们总结出了5种雪地隐蔽伪装方法和3种风雪天中判断方位、寻找目标、防止迷路的新招数。
多备几招迎强敌
6年前,秋收起义红二团由摩托化步兵团转型为轻型机械化步兵团。就是在那时,“红一连”战士曹声文当上了一班班长。
“我们班的编制序列排第一,新装备训练理应走在前列。”曹声文经常这样对大家说,他也常逼着自己这样做。班里仅有的一本新型装甲车电台操作维修小册子被他翻烂了;战车上的通信系统,他反复操作,到了闭着眼睛也能操作的程度。那年年底,曹声文以全团兵龄最短的特级通信能手身份,参加师里组织的通信专业大比武,一举夺得冠军。从此,曹声文一直与“第一”、“冠军”、“标兵”结缘。
鲜花和掌声多了,难免会使人飘飘然。2003年8月,就在曹声文自以为“玩转了”装甲车的时候,一盆凉水当头泼来。当时,曹声文带领全班参加上级组织的装甲车涉水浮渡课目检验性考核,由于装甲车通信设备受潮,通信联络时续时断,他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也没找到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只好退出考场。
“峰高谷深,再强的人也会有短板,只有平时多备几手,战时才不会抓瞎!”这次失败,使曹声文捡了个明白。他收起了各种冠军、标兵奖牌,又像当初那样做起了学生。某新型装甲车的通信系统容易发生短路故障,影响训练和作战行动。为了攻下这个难题,曹声文反复摸索,最终拿出了“拆线搭桥”的科学办法,收到明显效果。
曹声文还把步战车训练中的常见故障收集归类,为了掌握这些故障的排除方法,他有时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个故障要用几种甚至十多种方法来排除;有的故障陆地排完,他又拿到水上折腾,不厌其烦,反复“鼓捣”。有时,他又会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追求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故障排除方法。
誓让炮弹长“眼睛”
在铁军师炮兵团,团领导夸他带的班是“全团第一班”,战友们戏称他是“冠军士兵”。他就是该团火箭炮营指挥连计算班班长陈金林。
在炮兵部队,计算兵常常被誉为火炮的“大脑”、炮弹的“眼睛”。从某种程度上讲,计算兵的素质决定着火炮的效能。
1997年春,凭着在新兵训练期间良好的成绩,陈金林成为全连新兵中的“幸运儿”,当了一名计算兵。从此,他的枕头边就没少过手电筒、专业书籍和计算器“三件宝”。早晨,他提前1小时起床学习,晚上他则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有时候连队组织看电影、看球赛,他坐在队伍中间,心里想的却是计算盘怎么拉得快,计算器怎么打得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靠着这股韧劲,陈金林在年终比武考核中一举夺得全团第一名,随后又在全师计算兵集训中折桂。
更快、更准,是一名优秀计算兵永远的追求。站在“峰顶”的陈金林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把目光瞄向更高点——计算机编程,这种知识对于一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战士来说并不容易,可陈金林硬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00年年初,他利用自学的Basic语言,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创造出一种新的计算程序,将原来需要一分半钟才能完成的计算缩短到几秒钟,误差也由原来的10米缩小到1米。
人和装备成一体
2006年夏,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军区组织的新弹药效能试验性演习正在进行。
“准备射击!101号目标……”随着电台中传来清晰的指令,正快速行驶在崎岖山路上的铁军师炮兵团某型突击炮连,迅速展开战斗队形,10多秒的短暂停顿后,一发发炮弹便朝着2000米外的101号目标飞去。随后,观察所传来捷报:101号目标被摧毁,所发炮弹全部命中靶心!听到这个消息,突击炮连连长周学敏流下了眼泪,泪水既有激动又有辛酸。
2005年6月初,某新型突击炮配备到连队。作为一连之长的周学敏既感到自豪,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两个月后,他就要带着全连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
压力之下,周学敏没有退缩。新装备到位的第二天,他就钻进火炮,冒着车内高达50℃的高温,对照说明书识记一个个部件,熟悉一道道操作程序,一天训练10多个小时,手磨破了,鼻子闷出了血也顾不上治疗。汗水和血水很快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由他领衔摸索总结出的20多种训练方法通过验收,12个专业的38份教案也撰写完成,为训练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模拟试射阶段后,新装备突然来了个“下马威”,无论采取什么瞄准方法,弹着点总是在靶心左上方。周学敏就带领几名技术骨干昼夜查找问题。最终,他们不仅找到了偏靶的原因,还拿出了一套由于气温等变化而引起弹道偏差的翔实数据和简易修正方法。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他们的表现受到中外军事专家的一致好评。
“半岁婴儿”好生了得
1999年10月,在集团军组织的防化分队专业技术比武中,铁军师防化营官兵参赛7个课目,夺得4枚金牌,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他们有骄傲的“资本”:从组建营队到摘金夺银,他们仅用了6个月!
1999年4月,防化连扩编为防化营。紧接着,某新型火箭集束发射器、某新型发烟喷火车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装备陆续列编。训无教材,练无经验,让这些“宝贝”尽快形成战斗力,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训练中,发烟喷火连三班战士发现,配发不久的某型集束火箭发射器按照战斗全重要求,每个发射组的两名副射手应该负重7枚、重达9公斤的发烟弹。而现实情况却没有相应的模拟弹。
在班长郑滨的倡议下,三班战士每人制作了一条重达10公斤的沙背心,除了中午和晚上,他们训练、学习时都坚持把它穿在身上,以此来弥补那“丢失”的重量。随着天气的逐渐变热,他们的背上都长出了密密麻麻的痱子,一出汗就像千万根针齐扎一样疼痛。但他们为了肩上的责任,默默地坚持着……
进入夏季,官兵们每训练一次脱戴防化服课目,就像洗一次桑拿,浑身湿热难受,但他们咬牙忍着;为提高染毒装备的洗消速度,官兵们在这些装备上成千上万遍地跳上跳下,没有一个喊累;侦毒训练时,面对成群结队的蚊虫和刺鼻的污水,官兵们严格按照训练步骤,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
错把冠军看成侦察兵
2005年9月7日上午,军区“信息化条件下后勤岗位练兵大比武”赛场引擎轰鸣,汽车分队“车辆班(组)防卫课目”比武进行得如火如荼。只见在3辆飞速行驶的汽车里, 某红军师汽车营3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时而飞身射击,时而隐身蛰伏。娴熟的军事技术、干练的战术动作,使他们从全区8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受到了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汽车兵竟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有人禁不住开玩笑说:“不是侦察兵顶替的吧?”
他们的确是汽车兵,他们通过“魔鬼式训练”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2005年6月中旬,在接到参加军区比武的通知后,这个营的官兵们把这次比武当成锤炼自己的最佳契机。他们弃易从难,专门选择集专业技能与军事技能于一体的“车辆班(组)防卫课目”作为参赛课目。
面对训练所用车型与参考要求的不同,官兵们立足现有装备反复摸索,归纳出14个有效的战术动作。在练习车辆行进间从后面持枪上大厢的战术动作时,由于所用车型悬架高,战士们经常被磕得“腿无完肤”,但大家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顺利参加比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