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铁军
这就是中国铁军
关键词:血性
2004年9月25日,在代号“铁拳—2004”的军演现场,冲在最前面的“叶挺独立团”九连班长胡彦的左臂被划出一道10多厘米的口子……他没有停下来做简单的包扎,而是抓起一把泥土抹在了伤口上。此举让观看演习的外国驻华武官赞叹不已。
解读:“全天候”——也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投入战斗,这是铁军80年历程中一条不变的铁律,而“血性”又让铁军威力倍增。
关键词:高度
红军师的每周交班会,第一件事就是侦察科长报告一周世界军情动态。“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与所肩负的使命相适应的新型陆军部队。”师长杨剑说,“这决定了我们的标准,必须向世界一流陆军看齐。”
解读:铁军之所以历经3000多场战斗从无败绩,除了一代又一代官兵深深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种使命和忧患之上的超前探索和创造。
关键词:淘汰
渴盼已久的机械化实现了,却有200多名连以上干部因无法驾驭现代化战车而不得不离开部队。在著名的“叶挺独立团”,24名连长只有1名连长免遭淘汰。
解读:这就是铁军。战争年代,作风技术不过硬不能担当突击队员;和平时期,现代素质不过关同样不能担当重任。如今,铁军部队的师、团机关应急出动速度比原来提高了6倍。
关键词:攻关
1000米,是“铁军”部队装备的某型坦克与世界上最先进坦克之间的射程差距。“1米的距离就足以拉开生与死的距离,何况1000米?”2003年,面对坦克说明书上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装甲团团长杜清华决心缩小这一差距。
解读:经过两年攻关,与世界最先进坦克间那1000米的差距,在炮弹击中目标的那一刻变成了“0”。“叶挺独立团”红九连现任连长刘俊峰说,战场上的第二就意味着失败和牺牲。
《光明日报》记者眼中的铁军
信念如磐军如铁
关键词:红色基因
新时期的铁军也迎来了特殊的军人:他们在参军前连枪声都没听见过。许多人没见过血,连鸡都没杀过。这样的青年还能成为铁军吗?他们还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新兵上的第一堂课是读“三史”(师史、团史、连史)、学“三战”(战史、战例、战将)。学唱歌不是唱一首,而是三首,铁军之歌、铁军精神之歌和铁军传人之歌。
解读:一代代的铁军领导认为,“红色基因”只靠自然遗传会慢慢弱化。只有不断去巩固“红色基因”,它的遗传力才会越来越强。
关键词:勇斗歹徒
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就出自这个师的“秋收起义团”。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在探家归队途中,面对4名持刀行凶的歹徒挺身而出。身中14刀的徐洪刚用背心兜着流出体外的肠子追击歹徒,其壮举感动中国。
解读:“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已深深植根于铁军官兵的血肉之中。
关键词:1998抗洪
1998年夏天,又一次大洪峰将袭击长江最险的荆江大堤。被洪水浸泡了40多天、伤痕累累的大堤出现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上书“铁军来了”。惊慌失措的老百姓霎时稳定下来:铁军来了,我们不用怕了。当晚即上大堤,连战34小时,120公里长的责任大堤未溃一处,铁军未伤一人。
解读: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没有任务抢任务,抢到任务当先锋。师长杨剑自豪地说,铁军在领受任何任务时,没有任何迟疑,只有“坚决完成任务”6个字。
关键词:让人放心
去年夏天,曾在这个师工作过多年的一位老首长回来看望官兵,他谢绝了师领导的陪同,独自进营连、走班排,与官兵“零距离接触”。几天以后,老首长离开时无限感慨地说:“红军师的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让人放心啊!”
解读:踏着时代的鼓点,和着进击的节拍,10年的转型建设,10年的探索磨炼,铁军雄风更胜当年。
《法制日报》记者眼中的铁军
千锤百炼始成铁
关键词:抢渡黄河
全副武装的上百个方阵连同一列又一列的汽车、坦克、大炮,排列成黑压压一片,等待在黄河岸边。这是铁军正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渡河演习。而这时宽阔的黄河水面,由于暴风骤雨袭击得发了狂,咆哮怒吼着。
几小时后,这支部队以“装备无损坏,人员无伤亡,时间无延误”的战绩全部登上对岸。
解读:这只是铁军平时训练的缩影。这支部队是在啃硬骨头中长大的,见到任务就兴奋,重担压肩更来劲,这已成为铁军特有的品行。
关键词:苦练功夫
什么样的环境“不舒服”,他们偏把部队放在这样的环境中训练;什么样的天候不利部队行动,就偏在这个时候组织紧急出动;越是官兵疲劳懈怠的时候,越是赋予部队临时性任务。所以有人说:“红军师的官兵晚上睡觉都睁着一只眼。”
解读:不难不严不练兵,练真练实练过硬。铁军官兵有一句叫得山响的口号:合格不算过硬,过硬才算合格。
关键词:身先士卒
这支红军师上到师长,下到排长,无一例外地需要参加军事考核,不合格的全部补考。各级军官都要求新知识学在前、新装备训在前、新战法谋在前。
解读:呱呱叫的部队需要呱呱叫的领导。只有练就过硬的打赢本领,才具备随时领兵出征的资格。
关键词:注重人才
如今,全师干部队伍中有170多名博士、硕士,412名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67名专业技术干部被军区选拔为作战部队工程技术骨干,30余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解读:人才催生新的战斗力。铁军突破传统育才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转型建设的育才、生才、强才之路。
《河南日报》记者眼中的铁军
铁军的英雄本色
关键词:洛河抢险
2001年11月1日夜,郑卢公路洛宁段一辆载着10吨氰化钠的卡车不慎翻入洛河,如不及时对河水截流,将会危及洛河下游水域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8个小时后,当地群众惊诧地发现,一条长34米、宽1.5米、高5米的堰如同从地底下突然钻出来的一条巨龙,横拦在洛河上!
解读:80年来,铁军一茬茬官兵,用忠贞和热诚,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又一曲高亢的拥政爱民之歌!
关键词:英雄本色
1976年,铁军所属某团战士王全儒同志为抢救某县城关镇一溺水儿童,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1980年,涧河洪水泛滥,师直工兵营排长史永建为抢救困在河中的农民壮烈牺牲……
解读:这支部队,历来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深深地烙在了官兵心中。雨打风吹何所惧,一心只为民平安,这正是我们铁军的英雄本色。
关键词:军营无配角
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轻敲键盘是为了打赢,摸爬滚打在风沙弥漫的训练场也是为了打赢,把故障装备修好,把锅碗瓢盆交响乐奏好,把菜地种好,把猪养好,同样也是一种为打赢的具体体现。
解读:只有蹩脚的演员,没有蹩脚的角色。打赢一场战争,靠的是军、政、后、装等因素的最佳结合,绝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因素的单打独斗。在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大舞台上,铁军充分调动官兵的积级性,各尽其才。
本版稿件由记者郭晓明整理(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