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0版:小小宝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宝宝眼屎多当心泪囊炎
儿童 食盐多害处也多
归元健脑片广告
女婴 也患“妇科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8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湿热的夏秋季节,宝宝更容易出现眼屎,医生提醒家长莫大意——
宝宝眼屎多当心泪囊炎
本报记者 吴 彬 通讯员 李万江/文 杜武/图
  宝宝眼周动不动就有眼屎出现,看到这种情况,有些粗心的父母不以为然,以为小孩刚出生都这样,或者是天热上火造成的,过阵子自己就好了。儿童眼科专家提醒:如果宝宝持续出现眼屎,有可能患上了小儿泪囊炎。

  小儿泪囊炎误诊者多

  本周,记者来到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眼科,刚进门就看到医生正拿着长长的探针,在给一个男婴做泪道探通。小家伙哭闹得很厉害,年轻的父母努力固定住孩子的手脚,以配合医生治疗。孩子的妈妈说,他们住在涧西区,4个月大的宝宝出现眼屎已经快一个月了,有时候一天要为孩子清理眼屎十几次。刚开始以为是天热上火造成的,经医生检查后才知道宝宝患的是小儿泪囊炎。

  该科医生张萍告诉记者,进入夏秋季节,小儿泪囊炎的就诊患者增多,有时一天能接到十几个,从出生6天到1岁6个月的小患者都有。像涧西区那个年轻妈妈的情况一样,家长在夏秋季节发现宝宝眼屎多,多数会误以为是天热上火造成的,“此病易误诊的情况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泪囊“下水道不通”诱发炎症

  该科医生辛会萍介绍,小儿泪囊炎是一种先天性眼病,多见于刚出生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小儿出生4个月~5个月是症状出现的高发期,在炎热的夏秋季节表现尤其明显。其主要症状就是婴儿眼屎分泌比较多,两眼泪汪汪的。

  小儿泪囊炎是怎么回事呢?辛大夫解释说,眼泪是由泪腺分泌的,经泪点、鼻泪管、泪道流入鼻腔。通常情况下,眼泪的分泌、储存和排出维持着一个平衡的状态。当出现疾病时,眼泪无法通过自己的“下水道”即排泪管道排出,就会发生和城市下水道堵塞一样的状况——泪水积聚在泪囊内到一定程度就会不受控制地“决堤”,于是眼泪汪汪也是小儿泪囊炎的早期症状。

  辛大夫说,正常分娩时,婴儿受到母亲产道的挤压,其鼻泪管末端的瓣膜会破裂,使得鼻子和眼泪之间的通道畅通无阻。但是,有些婴儿出生时鼻泪管末端的瓣膜没有破裂,导致眼泪无法通过鼻腔排出。由于眼泪没有了“出口”,只好在泪囊中越积越多。事实上,这些积得满满的泪液,是细菌孳生的温床,最终会形成脓包。如果碰巧里面繁殖的病菌毒性比较强,如金黄葡萄球菌,形成的脓肿还会穿破婴儿的泪囊,跑到周围的组织中去,这时宝宝会出现眼屎多、内眼角下方鼻根处又红又肿的情况,这就是急性泪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泪囊化脓后甚至会烂穿皮肤表层,形成泪囊瘘,这时就很麻烦了。

  早发现早治疗是最好办法

  儿童眼科大夫说,目前小儿泪囊炎没有什么有效的预防办法,有医生认为病因可能与剖腹产有关。对付这种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小孩刚发病的时候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张萍大夫说,受湿热天气影响,小儿泪囊炎的表现更为明显,如果孩子眼泪汪汪或是眼屎多,家长应每天在孩子患眼的鼻梁侧按由上向下的顺序进行适度的泪囊区按摩,按摩时用拇指紧贴宝宝皮肤,轻柔用力于泪囊区,由上而下滑动与按摩。这样的按摩每天可进行2次~4次,同时,可配合使用些消炎的药水,滴药水前应用棉签将脓液擦试干净。    

  如按摩不见效,还可以到医院让眼科医生为孩子反复进行泪管冲洗,结果仍未奏效,则应尽早行泪管探通术,否则有可能引起泪囊周围组织发炎,或形成泪囊瘘,这是一种极不容易彻底治愈的瘘管,还会影响容貌的美观。

  加强宝宝眼睛护理

  辛会萍大夫提醒各位家长,平时要加强宝宝眼睛的护理,尤其是在湿热的夏秋季节。婴儿眼睛的护理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异物进入宝宝眼内,二是经常检查宝宝视力是否有异常。

  防止异物侵入小儿眼内,关键是家长在护理时一定要小心仔细,如打扫卫生时应及时将小儿抱开等,因为婴儿瞬目反射不敏感,异物可能嵌在眼球上,导致继发感染,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婴儿眼睛护理中还应注意的是,经常观察和检查视力是否异常。一般1个月~3个月的婴儿只能检查是否有视力,或是否存在着严重的视力异常,而尚不能判断其确切的视力情况。父母可用以下简易方法检查宝宝是否有视力:

  使宝宝仰卧,用一根线系一个红色毛线球,举在孩子眼前上方20厘米处;或者拿一支铅笔突然移向孩子面部,如果宝宝眼睛能盯着看且随小球上下转动,或在面对突然靠近的铅笔时会眨眼,说明眼睛有视力。

  用一手电筒突然一亮,照小儿眼睛,可见小儿眼睛的黑瞳孔突然缩小,这也说明小儿有视力,因瞳孔对光反射。

  如果以上的检查中宝宝没有出现相应的反应,说明孩子没有视力,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