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给本刊热线打来电话,他们说,现在一些医院里的医生很少用听诊器给患者诊断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现代仪器检查,这样会给病人的家庭带来很多经济负担。难道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听诊器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吗?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医务工作者,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听诊器离退休还早着呢!”
现代设备取代不了听诊器
自从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听诊器以来,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医生的主要诊断设备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医生的形象除了穿一身白大褂以外,他们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听诊器。
西工区市委家属院的社区卫生站是一个基层的医疗机构,该卫生站的王大夫对听诊器的评价是:“我一刻都离不开它。”王大夫说,该卫生站有两个听诊器,一个是医生外出给病人看病时使用的,另外一个是值班医生在卫生站内使用的。她说,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必不可少的“三件宝”,在基层工作20多年的她,从来没觉得听诊器会过时。
面对记者的疑问,洛阳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郑有光非常肯定地说:“现代设备取代不了听诊器。”
郑主任说,常用听诊器的科室有心脏内科、小儿科和呼吸内科等。听诊器虽然古老,但是它的一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正是靠它,医生才能不断地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利用它给患者的病情作出诊断。
有些病依靠现代仪器是很难被发现的。郑主任举例说,比如经验丰富的医生用听诊器就能听出患者肺部的非对称性小水泡音,靠此诊断出早期肺炎的症状。但是,如果只靠做CT和胸部透视检查,早期肺炎是很难被发现的。另外,哮喘病也是很难被仪器检查出来的病症,而有经验的医生依靠听诊器就能作出准确诊断。
但是,用听诊器诊断病情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比如面对早期肺炎患者时,医生需要有三年到五年的临床经验才能依靠听诊器作出诊断,而使用现代仪器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不是很高。
当然,郑主任也感觉到,听诊器总体的使用情况不如过去那么频繁了。
医生用好听诊器,患者受益匪浅
郑主任认为,听诊器用得少了,这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现在的医学仪器性能好、操作方便,有些仪器对医生的经验要求不高,因此,一些医生就渐渐地不再使用听诊器,转而靠其他现代仪器来判断病情。
洛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王欣堂认为,现在,在一些年轻医生中,的确存在越来越依赖现代仪器的现象。除了医学技术发展的因素以外,这和现在医疗行业的大环境也有关系。王欣堂说,由于种种原因,医院生存环境恶劣,许多医院出现了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局面,这些都是听诊器这样“古老”、低成本的医疗器械不受医院青睐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能影响王欣堂对听诊器的感情,在他看来,一个小小的听诊器却包含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王欣堂4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听诊器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他拍了拍白大褂右边的口袋,里面放着一个普通的听诊器,他说:“这就是我的武器,一个兵要靠枪作战,这就是我的枪。”
王欣堂认为,每名医生都应该用好听诊器。因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医生在给病人诊断时应当注意患处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有机联系,比如牙科医生要判断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因为在拔牙时,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休克。但是,王欣堂也说,现在使用听诊器的情况是“内科用得多,老大夫用得多”。
王欣堂说,如果医生能用好听诊器,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能节省患者的花费,这一点对于一些基层群众而言尤为重要。用小成本就能看好的病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呢?一些患者经济条件差,看个小病动不动就要上百元的检查费用,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个厉害的“拦路虎”。如果医生能根据病史和疾病特征,加上听诊器检查就可以诊断病情,就不必让患者做各种昂贵的检查了。
“唯仪器论”,患者、医生都应反思
郑主任说,有些患者认为听诊器过时了,觉得只要用好仪器检查就没有错,其实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听诊器和现代仪器不能互相替代,同时,听诊器的熟练使用和现代仪器检查相辅相成,能给医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河科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喜山向记者表示,患者最好“不要迷信高科技”。
他认为,随着现代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越来越多,医生使用听诊器的几率确实下降了,这种现象反映出医生过度重视和依赖现代仪器检查,而忽视询问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倾向。
但是,这样会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吗?答案是否定的。经研究发现,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现代先进医疗设备的发展,医生赖以诊断疾病的仪器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可是,临床医生的误诊率一直居高不下。杨喜山说,这种现象猛一听确实很令人费解,可仔细一分析,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首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一不可。临床表现指患者的主观症状及被检查出的客观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是指用现代仪器检查患者的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所得出的结果。人们过度相信和依赖仪器检查,从而忽视了病人的基本症状和体征,这反而是不科学的。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反映的是疾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具体时间横断面的情况,分别反映的是整个病程的某一个“点”。病史是反映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动态演变过程,反映的是由疾病的许多“点”组成的“线”和“面”。由此可见,病史中包含着更多的可供诊断的信息。
其次,当患者由于心理疾病而引起躯体上的症状时,误诊率较高。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会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当他们以躯体症状到综合医院看病时,靠仔细地询问病史,医生可以得出明确的诊断结论,而仅依靠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如果医生缺乏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又不注意询问患者的病史,许多表现为躯体症状的心理疾病就会被误诊或误治。
杨喜山认为,不要盲目崇拜先进仪器,医生和患者都应当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