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新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10岁女孩坐台 值得人们反思
金庸“入侵”挤走鲁迅?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8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金庸“入侵”挤走鲁迅?
张兮兮 制图

  热点话题:近日,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的节选片段出现在了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甚至发出了“金庸取代鲁迅”的担忧。(今日本报A12版报道)

    中立观点  

“入选”与“淡出”无直接关系

  将“金庸武侠名著入选课本”与“鲁迅等作品慢慢淡出”相提并论,很是让人觉得“金庸入选”是“鲁迅淡出”的原因。

  窃以为,“金庸入选”与“鲁迅淡出”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必将其硬性比附。

  有一种观点认为,“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因为“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艰难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而“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这一观点应该有其道理,两个风格迥异的人的确不可相提并论,但这并不能证明“金庸入选”是荒谬的,恰恰相反,倒是说明了两种不同风格的不可取代:“刺人”有刺人的好处,而“麻醉”自有麻醉的妙用。两者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相容共存的双赢关系。

  事实上,伟大并非一定要上课本,而上了课本也并不一定伟大。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意义说教”,还需要“美感”渗透。所以,金庸作品和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并无明显冲突之处。             (孙正龙)

  正方观点

  “金庸取代鲁迅”

  是课改的一种进步

  从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到金庸的《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入选学生读物,喧嚣和争论从没有停止过。而留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传统经典篇目,虽然有它的文学底蕴,却逐渐走向寂静或终结,成为掌故。实际上,这种替换并不意味着背叛,说明时代不同,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是社会的发展使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少人认为,金庸与鲁迅不具可比性。其实,任何作家的作品,在读者眼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在艺术上创造的高峰,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是相辉相映的。至于课改,总不能旧的不去,新的也不来吧?或是留有余地、缓慢迟疑,甚至是保守,没有突破性和实质性的发展。对现在的学生来说,那不是生气勃勃,而是老气横秋。不仅如此,没有新的变化,这一代人读上一代人的教材,就不切实际,不深入当代。

  从客观环境因素来讲,在动态的社会背景下,教材也应“吐故纳新”,才不会和社会脱节,配上时代,也是配上学生。从另一层意义上说,每一次课改,为学生们进一步丰富了阅读内容,开阔了视野,是一次飞跃,是课改最终成熟的前奏。                 (王理)

  反方观点

  金庸“入侵”不能以

  鲁迅“退出”为代价

  支持金大侠入选,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中学课本应该兼收并蓄,不能长弹“同一个调调”和“老一个调调”。那么,有”下里巴人风格“之称的金庸作品的“入侵”,是否就意味着能够以牺牲“阳春白雪”的鲁迅作品为代价呢?显然不能,否则,如何谈兼收并蓄,哪里称得上百家争鸣?其行为不过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舍本逐末式的阉割。

  读中学时,我也是金大侠的“粉丝”。常常在先生讲授鲁迅文章时,于书桌中“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然而至今思来,金大侠作品中的金戈铁马早已化为云烟,鲁迅的《祝福》所流露出的至善至诚仍令我回肠荡气……

  也许,一直以来作为中学课本中的扛鼎大家,我们当初对于鲁迅、朱自清等篇章的理解并不深。但多年以后盘点我们所学的知识就会发现,他们才是真正影响并塑造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元素”。

  尽管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的追求,适当为教学内容加入新鲜面孔兴许不是坏事。然而,过犹不及,如果把编写教科书视为编写海报,一味满足教育对象的娱乐和猎奇口味,结果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弄得无容身之所。长此以往,我们到哪里去找寻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的民族脊梁靠什么来传承?         (赵登岩)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