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须防传染病
7月29日至7月30日,栾川县突降暴雨,14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灾后,各地正积极地开展重建家园工作。大灾之后需防大疫,那么,有哪些传染病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它们有哪些与一般疾病不同的典型特征呢?
市卫生局疾控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分类管理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两种,乙类传染病分血吸虫病、疟疾等20余种。为了确保灾后无大疫,对包括伤寒、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在内的一些灾后易发乙类传染病,基层防疫部门会比照甲类传染病采取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
这些乙类传染病的主要特征分别是:
伤寒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高热、全身呈现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玫瑰疹,还可能有肠出血等并发症;
疟疾患者大都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发冷后继发高热、头痛,全身大汗,但体温随即又恢复正常,如此间隔一天到两天反复周期性发作;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持续高烧不退是其首发和必有症状,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几天后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头痛症状,几天后出现昏迷、抽搐、颈项发硬症状。
我市灾区尚未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
市卫生局疾控所负责人表示,今年进入汛期之前,洛阳市卫生局下发了《洛阳市防汛抗旱医疗救治预案》,明确了各县(市)区卫生局、各二级以上医院职责分工。
栾川县出现灾情后,根据县防汛指挥部受灾情况通报,县卫生局立即组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三个救灾防病小分队分赴叫河乡和陶湾镇受灾严重地区进行救灾防病工作。救灾防病小分队由传控科、检验科、监测科、门诊等科室医务人员25人组成,携带消毒药、喷雾器、胶鞋、防护用品和常用药物来到灾区。
救灾防病工作队员到达灾区后,因灾区道路被洪水冲毁,车辆不能正常行驶,工作人员头顶烈日,脚踏泥泞道路,携带防病救灾物品步行20多公里到达重灾区,按照救灾防病预案开展工作。传控科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传染病调查,医务人员对一些重点人群进行了健康检查,提出必要的治疗和预防建议。公共卫生监测人员携带消毒设备对家畜家禽圈舍、厕所等污染源进行消毒处理,并发放消毒药品,让老百姓知道需要进行消毒的部位和消毒药品的配制及使用方法。
水灾过后,灾区饮用水源遭到严重破坏,小分队工作人员帮助当地居民建立临时饮水设施8处,并投放、发放沉淀用药品和消毒用药品,解决了灾区饮水问题。另外,工作人员又发放千余元常用治疗药物。救灾防病队员每到一处,都对当地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及疾病防治知识普及宣传,尤其是对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等知识进行重点宣传。
截至目前,在受灾较重的行政村,已发放消毒药品价值0.6万元,宣传材料700份,消毒面积1.4万平方米。
根据目前疫情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市灾区目前尚未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
面对灾情,居民该怎么做?
洪水来袭不可避免会有部分物品无法及时转移。据了解,洪水中含有的大量有害病菌若留存于被淹过的器具上,容易使接触者感染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皮肤病等。因此,碗筷之类的器具可用开水煮半小时,充分杀菌后再使用。
栾川县疾控中心梁主任表示,当时赶到灾区后发现当地的水源被泥石流冲毁不少。用肉眼看饮用水混浊不清,经检验里面大肠杆菌超标。工作人员给群众发放了含氯的消毒剂,并且告诉他们不要喝生水,一定要煮沸后再喝。
梁主任提醒群众时刻注意清理室内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除了流入室内的污物外,还要清除污泥、垃圾,埋葬死亡动物,疏通沟渠、填平洼地。
另外,要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注意家庭饮食卫生。要意识到大水过后很快便会转入高温天气的规律,警惕食物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容易霉变,受灾群众应该多吃新鲜饭菜,提倡加一些醋以帮助消化,同时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预防食物型传染病。
因为山区晚上比较冷,梁主任建议居民注意避免着凉感冒,以免引起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