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我走来,晒黑的皮肤是长途游历的印记,颈上缠绕的绿松石和红珊瑚带着高原特有的风情。
她叫郝静,市幼儿师范学校的钢琴教师,在刚结束的中国黄河漂流探险队20周年回访活动中,27岁的她是参与者中最年轻的女性,也是行程最长的两名女性中的一名。
感受父辈的艰辛
郝静参与“黄漂”回访,缘于对父辈当年壮举的好奇,20年前,她的父亲郝景川就是河南队的一条好汉。今年6月,郝静得知回访活动展开,就嚷着要参加。郝父了解了女儿参与的热情后非常反对——他实在不想让宝贝女儿重走当年的艰辛路。
倔强的父亲拗不过倔强的女儿,最终让了步。7月16日,郝静和父亲一起上了回访车队的汽车,近60人的队伍中只有7名女性。西宁之前,只是乘车之劳顿;西宁向西,强烈的高原反应向大家袭来,等到达海拔四五千米的玛多县时,所有人都出现了头晕的症状、严重的头疼、呕吐。郝静也不例外,口干舌燥,吃不下东西,睡在睡袋里,一次次气喘着惊醒。此时,她才意识到,这个被大家预测为异常辛苦的旅程,的确充满了自己无法想像的艰难。
一些因身体原因无法坚持下去的队员提早撤离,等离开玛多县赶往黄河源头时,队中的人已离开一半,留下的女性,只有郝静和另一名洛阳中年女性。
敬畏异乡的英灵
在途中让郝静最难忘也最感慨的,是找到马鞍山队队长汤立波遗体的那一天。向我讲述的时候,她的眼睛还几度湿润。
20年前,汤立波在拉西瓦水电站附近的黄河中遇难,当时尸体没有找到。不久后,当地民政部门根据一具无名尸的特征断定这就是汤立波,将其埋葬。20年来,人员变动、坟地变迁,能否找到汤立波的尸骨无法肯定。在队伍到达前,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6次访问群众,确认了一个最可能的坟。当天,大家聚在孤零零的坟前,表情凝重。
郝静说,尽管她不认识这位叔叔,想想他20年来都不能尸还故土,心头一阵沉重。当大家费了好大劲掘出了包裹尸体的红毡,看到汤立波身穿的队服,几名老队员失声痛哭。第一次经历此事,郝静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此时她心里没有了恐惧,就好像是看到自家亲人般地悲伤、心痛。大家将汤立波的尸骨送往当地的火葬场火化,这是郝静第一次走进火葬场,心里充满了对英灵的无限敬畏。
感悟生命的意义
作为队伍中仅剩的两名女性中的一个,郝静想得最多的就是不要成为男队员的累赘。生活的不方便自不必说,在没有招待所的地方,郝静和男队员一起睡在向藏民借的帐篷里,路上上厕所,只能走到远处找一个小土丘遮掩。缺水的地方,她使用最多的就是口香糖和湿巾,想洗干净脸涂抹护肤品根本不可能实现。在黄河源头,她忍不住捧起清冽的水洗了洗脸,到了夜晚脸上就起包、蜕皮,原来是被晒伤了。
经过近20天的艰苦跋涉,队伍回到了洛阳,两名女性根据安排在洛阳下车,没有随队赶往入海口。郝静说,这是她最为遗憾的地方,没能做到善始善终。
这次旅程让她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渺小,感受到勇者的伟大。以前,她只是在报道里领略过父辈队员的英勇无畏,这次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凶险的虎口瀑布前,这个女孩感慨地说:“黄漂队员身上只有4个字——勇者无惧。”她认为,不管20年前的黄漂有无不妥之处,队员们那种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永远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