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娇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青年,遭遇“新包办婚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青年,遭遇“新包办婚姻”?
徐州相亲会
浙江相亲会
济南相亲会
记者 宋扬 摄

北京相亲会

北京相亲会
车炳恒

赵 欣

  背 景

  8月19日,农历七月七,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一天,“中国洛阳万人相亲会”在洛阳西苑公园再次举行。万余名大龄青年,在300多名“红娘”的帮助下,在相亲会上寻找另一半。有不少家长陪同子女或代子女相亲,成为相亲会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据悉,这一天,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举办了类似的相亲会,随处可见为子女“包办”婚姻的家长的身影。  

  “以结婚为目的,请与我交往!”这是韩剧里常见的对白,亦逐渐成为我们身边的流行语。“今天你相亲了吗?”这句前几年听起来可能还带有戏谑成分的话,如今已成为流行问候语。许多看似前卫时尚的年轻人,逐渐开始接受 “媒妁之言”。

  有人说,如今中国已由流动性不强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陌生人社会。虽然年轻人的交际圈变大、流动性增强,交友机会表面看来增多了,但实际上,工作压力加大、工时延长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的恋爱空间并没有扩大。“新包办婚姻”就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了。

  数年前,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城市就兴起了父母替子女相亲的“新包办婚姻”;数年后,这股风潮也刮到了洛阳,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亲会上的

  “包办”之风

  所谓“新包办婚姻”,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替儿女赶赴相亲会或婚介所,为儿女代办相亲事宜,至于婚姻成不成,还是由儿女说了算。在倡导恋爱自由的当代,这种相亲方式真有点“返祖”的味道。

  8月19日,传统的七夕节,正是看中了这是个传统、浪漫的节日,洛阳日报社、容威家电超市等主办方将万人相亲大会定到了这天举办。在相亲会现场西苑公园,父母出马替儿女相亲的盛况让记者大为吃惊:人头攒动中,家长的出现率竟高达50%!家长们仔细阅读着写有对方年龄、身高、学历的书面资料,如果感到“门当户对”,就记录下来,推荐给子女。

  镜头一:一对中年夫妇,仔细地阅读着写得密密麻麻的女性资料卡,并时不时交头接耳。不一会儿,他们在一张男性资料卡前停下,会心地笑了笑。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25岁的儿子在外地工作,他们有心让孩子回洛发展,便替儿子报了名。看到儿子的资料卡被粘上许多女性的联系方式,他们很满意,觉得儿子的被选中率还蛮高的。

  镜头二:一位短发阿姨和一对父母模样的人相谈甚欢,“先记下电话,回头让他俩见见,愿不愿意咱就管不了了。”这位说话的阿姨姓马,女儿28岁了,做房地产工作。她女儿不好意思来参加活动,她便亲力亲为。而这对陈姓父母的儿子30岁了,做销售工作。看到父母跟一位阿姨谈论自己,他躲到了一边。双方谈了一会儿,马阿姨又拦下另一名男青年交谈去了。

  镜头三:一名男青年有些不耐烦地拉了拉正入迷地看资料卡的母亲:“妈,咱走吧,我觉得不合适。”“你知道啥?再看看嘛。”“这样行不行啊?”“那中,再去那边看看。”

  婚介所里,父母先行

  都市白领原本是婚恋市场上的“绩优股”,如今却集体遭遇结婚难。

  容威家电超市董事长车炳恒就是看到身边太多优秀青年找对象难,才几次组织万人相亲会的。他说,去年夏天举办的第一届万人相亲会,有1000多对男女有进一步接触,有150多对恋人走进婚姻的殿堂,效果出乎意料。他认为,婚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婚姻带有“包办”性质不是不可以,因为婚姻并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人的事情,要参考家长的意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母总认为,只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自己的工作才算是完成了。他说,看到相亲会上奔波的父母,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前不久刚刚在我市创办一家婚介所的赵欣,打出了主推白领婚介业务的口号。赵欣说,白领找对象难已成为公认的社会问题。婚介所刚开张时,前来咨询的父母占到咨询者的40%还多,有的甚至大老远跑来好几趟。赵欣认为,“包办”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天下最了解子女的就是父母了,而且父母的经验运用到现实中时,确实比当事人所谓的“感觉”要准确、可靠得多。子女应该允许父母适当干预。

  “新包办婚姻”缘何出现

  回顾人类的婚恋史,就像蜿蜒的河流,在曲折中千回百转。从封建社会层层礼教束缚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几十年前的组织安排、领导牵线,再发展到后来的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直至现在兴起的“新包办婚姻”,真是世事轮回、耐人寻味。    

  网上有一项调查显示:选择面太窄、工作太忙、对配偶要求较高、对未来婚姻感到恐惧、重视事业忽略生活情趣、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异性交往以及社会环境等七大因素制约了当代青年的婚配。许多受访者认为,择偶难的生活环境原因是“生活的交际圈过小,生活环境过于单一”。而“工作单位男女比例失调”的提及率也达到50%。65%的人认为,“征婚广告陷阱过多,无法信任”。还有42%的人认为,“现在的热心红娘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包办婚姻”的出现多少让人感到无奈。家长们看到子女只是忙于工作而无暇恋爱,不知不觉成了大龄青年,很是着急。同时,在他们眼里,不管子女长到多大都是小孩子,缺乏经验和阅历,一旦情感战胜了理智,眼光出现偏差,会影响自己的终身幸福。因此,他们作为“过来人”,要为子女的婚姻设置安全屏障。不少家长认为,相亲活动不仅为大龄青年提供了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而且目的直接,如果双方条件相当,可以提高效率。

  “新包办婚姻”是否受子女认可

  婚姻大事,皇上不急太监急,儿女不急父母急。有人说,这种新时期的相亲首先是子女与父母的较量。很多父母愿意代子女去相亲,而作为子女来说,一半是期望一半是逃避。他们渴望自由恋爱,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父母为子女寻求配偶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要尽孝,所以,虽不情愿也得应付这种“包办婚姻”。

  在本次相亲会上,一个漂亮MM引起了我的关注,她很时尚,站在两位长辈旁边,有点不知所措。经询问才知,她只有24岁,长辈一个是她的母亲,一个是她的小姨,两人觉得她这个年龄该谈恋爱了,在帮她寻觅优秀男士呢!见记者采访,漂亮女孩躲到一旁,然后偷偷告诉我,她叫多多,以前有个男朋友,家长不喜欢,只好分手了。对于家长“包办”相亲,她不会正面抵触,但都是见一面敷衍了事。

  记者曾在本刊发表过一篇关于“都市剩女”的文章,文中曾提到一位女士,西工区一位姓唐的老先生几次致电记者,希望能将其介绍给自己31岁忙于事业仍未结婚的小儿子。记者登门看到77岁的他和其69岁的老伴发愁叹气的情形,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的老伴说,其他子女都成家了,孙子孙女也大了,小儿子不成家成了他们的心病。

  父母该不该“包办”子女婚姻

  当然,如今这包办婚姻的“包法”较之从前大有不同,起码父母不会端起家长架子棒打崔莺莺们的爱情,更不会把祝英台们逼向化蝶之路。只是,许多父母还是扮演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现在多数年轻人迟迟不结婚不是找不到可以结婚的对象,而是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他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用通俗点的话说叫“看对眼,有感觉”。所以,父母代子女相亲,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

  杨绛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她的妹妹杨必,说家人都认为她没有异性缘,她就一直单身着、快乐着,老父临终时感叹:如果没遇到合适的,独自一人也罢。

  奉劝那些当父母的,学学杨老先生的洒脱,儿女婚姻之事,不可不上心,但也不必太操心。两代人之间应好好沟通,相互了解,共同商议结婚大计才是良策。

   本报记者 宋 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