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璐来到《心理访谈》求助。 |
| 努力学习,让病中的妈妈放心。 |
| 假如妈妈还活着…… |
|
个案提示
姚璐是哈尔滨市某职高学生,今年19岁。三年前,她因母亲病逝而陷于悲伤之中,成了郁郁寡欢的女孩。这状况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而她却不知道该怎样从悲伤中走出来……
忧郁女孩:母亲节不买康乃馨
这一天,当外表清秀的姚璐走进央视《心理访谈》求助时,节目编导看到她穿了件很好看的衣服,便借此说些轻松的话题,以缓解气氛,没想到一下子让她流泪不止。因为这件衣服是她妈妈钩织的,她穿这件衣服接受访谈,是为了纪念母亲。她说:“失去母亲,让我觉得生活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
每年母亲节的时候,姚璐都会因为过分想念妈妈而生病发高烧。姚璐妈妈在世时,母亲节这一天,姚璐总会买一束康乃馨送给母亲。而现在母亲去世了,买了花也不知道送给谁,干脆就不买了。过度伤心使姚璐的体质越来越差,更让人忧虑的是,三年过去了,这状况一点都没缓解。清明时节,姚璐会到母亲的安葬地去烧冥纸,寄托她对母亲的哀思……
姚璐8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肝病。从此,家庭重担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姚璐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特别不善言谈,姚璐有什么事与父亲说,他不是点点头就是笑一下,然后再没什么话说了。随着姚璐妈妈病情的不断加重,她的爸爸愈发沉默了。
姚璐的母亲病逝,父亲变得更加木讷了,父女间几乎没什么话说,于是,姚璐更加思念母亲,把自己的情感全寄托在对母亲的回忆上。
姚璐说尽管记忆中的妈妈是个病人,但依然有许多温暖的回忆。她说妈妈后来病重时,她每周去看妈妈时,就给说些学校的事逗妈妈开心;妈妈因为病重晚上睡不好觉,她就给妈妈讲故事。
那时候因为年龄小,她讲着讲着就睡着了,等醒来一看,妈妈还没睡,就接着给妈妈讲,讲着讲着又睡着了……
在姚璐印象中,妈妈是个会体贴、照顾人的好母亲。有一年下雪,姚璐到学校去扫雪,把脚冻了,她给妈妈打电话时不小心说露了嘴。母亲就难过地说:“因为我的病,让家里花了那么多钱,也没想到给你买双厚一点的棉鞋,真是对不起你……”妈妈说着说着就哭了。
妈妈在世的时候,给了姚璐许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使姚璐有什么事做错了,妈妈也不会骂她,反而还给她出主意。每当姚璐学习取得好成绩时,妈妈都要对她表示庆贺。一次,在英语比赛中,姚璐得了奖,妈妈就请她到外面吃饭。虽然吃得不是很好,但姚璐特别开心。
自从姚璐的母亲去世后,这个家就沉浸于悲痛之中,她的父亲整天不说一句话。姚璐说:“我知道爸爸心里很难过,却没办法去安慰他,因为我比他更伤心。”
姚璐还说:“母亲去世后,我去姥姥家也要克制住自己,不能让自己流泪,因为姥姥姥爷已经很伤心了,我若再哭,他们会更伤心。”
姚璐记得,过去,每到周末她去姥姥家看妈妈时,妈妈都会在楼梯口等着她,分手时,妈妈又会在阳台上恋恋不舍地向她摆手。
如今,姚璐再去姥姥家,他的舅舅有时候会在阳台上向她摆手,但姚璐伤感的是,她再也看不见妈妈摆动的手了。
照片上的故事:假如妈妈还活着
在访谈现场,姚璐拿出一张妈妈的照片,接着她又拿出自己的一张照片,说是去年在北京时拍的,这两张照片拍在同一个景点。她说:“去年我来北京,在世界公园照了这张照片,没想到,妈妈那年到北京治病时,也在这里照了像。”
后来姚璐偶然发现了妈妈的这张照片,心里就更加难过了,她想这个地方以后再不会有妈妈的身影了。姚璐拿着照片痴痴地想,要是妈妈还活着,我们不是又能在一起了吗?
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向姚璐提出问题:妈妈在世时,在学校、在妈妈身边或爸爸身边,这三个环境你更喜欢在哪个环境中生活?姚璐回答:跟妈妈在一起。心理专家又问:那你有没有感觉到,你对妈妈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妈妈也在依靠你。你看妈妈有病,但只要你在身边,就是她的生命支柱。姚璐说,妈妈在世时也经常跟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我想,妈妈可能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但现在妈妈去世了,我的精神支柱也垮掉了。
姚璐的妈妈在女儿还不懂事的时候就患病了,所以她记忆中的母亲一直是患病的样子。那么,孩子一直与有病的妈妈一起生活,与一般孩子有哪些不同呢?
专家了解到,姚璐在妈妈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一个像与妈妈这样能谈心里话的朋友。实际上,每个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有在心理上找到朋友或伴侣的需求。为此,他(她)往往从小学时就开始与另一个人特别好,这对他(她)的社会化成长是有帮助的。到了十二三岁时,他(她)又需要一个“心灵的母亲”,需要崇拜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比如喜欢老师,他(她)会去模仿这一个榜样,他(她)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能够引起心灵共鸣。而姚璐小时候没有与同学建立这样的关系,平时与大家一起玩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周末大家出去玩,她又去妈妈那儿了。实际上,在姚璐妈妈去世前,她既是姚璐的好朋友、好同学,也是她心灵成长的母亲。所以当她妈妈去世后,她就有了深深的失落感。她说自己一下子空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心空白。
专家分析说,姚璐其实在妈妈生病时,就扮演了一个妈妈的角色。就是说在精神上,妈妈是母亲,而在一些生活方面,她反过来去照顾妈妈,也说明她们母女的关系是很深的。比如姚璐说了不少遗憾,她到北京世界公园来拍照,妈妈也来过,但她们没有同时来,是特别大的遗憾;现在回到姥姥家,妈妈不能在阳台上向她摆手,又觉得遗憾。当所有遗憾都无法弥补时,她等于为自己设置了特别痛苦的情景。她还在继续努力学习,让病中的妈妈放心。与妈妈交流,尽管妈妈不在这世界上了,但还在她心里。
专家剖析:爱妈妈的三种态度
一般说,孩子到了8岁,感觉到妈妈生病,由于自我的心理变化,可能成长得更快,因为这孩子要极力补偿妈妈因生病而失去的一些家庭功能,她会穿梭在妈妈和爸爸之间,来参与维系家庭的整体感。姚璐上高中时开始结交朋友,她要适应社会化过程,把情感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但她知道让妈妈死而复活是不可能的,却渴望妈妈还能回到身边。她说妈妈在我身边,我就会觉得有人支持自己,取得成绩时也有人分享。专家问她,假设今天妈妈来了,也坐在我们旁边,听到刚才你说这些话,你猜妈妈会说什么?姚璐说,她会说你要坚强,要照顾好自己,你过得好我就会放心。专家又问,那妈妈看到你每天这么流泪,这样悲伤,她能放心吗?姚璐说,那我就开心一点,我把眼泪擦干。访谈进行了40分钟后,姚璐才露出了笑容。
专家因势利导,拿出三张图进行心理测试:面对未来,你将采取什么态度。第一是微笑的态度。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有能力来应对生活的遭遇。虽然没有妈妈的陪伴,但也有能力去承担责任、承受苦难。第二是忧郁的态度。妈妈去世后,再没有伙伴了,生活将在孤独中度过。第三是平和的态度。虽然妈妈去世了,你接受这现实,知道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不管今后遇到什么困难,既不非常乐观,也不特别悲观,以平和之心走好自己的路。姚璐表示愿意选择第三种方式。
专家告诉她,在你生活中,可能这三种心态都会交替出现。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以为自己又脆弱了。假如你真的选择了平和,完全接受了妈妈去世的现实,你就完全长成了一个成熟女性,开始了真正的生活。现在你要明白的是,不要担心这三种方式都会出现,这也证明不了你是脆弱的。你用眼泪来告诉人们,你多么爱你的母亲,这完全符合常理。关键是,你要逐渐学会这三种态度的平衡。
专家提醒说,倒是姚璐与父亲的关系应该有些改变。虽说姚璐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姚璐可能忽视了一点,交流并不只是语言,其实爸爸妈妈的关心也不仅仅是语言,很多是行为。比如你要求他做什么,尽管一句话都没说,但他做了这件事。所以,姚璐以后与爸爸交流,要注意非语言信息,比如可以去拍拍爸爸的肩,或者把好吃的给他留着……要尽量注意非语言的交流,这会使你对爸爸的关心变得更贴近。姚璐说,以后她会交一些朋友,也会恋爱,把对母亲的感情转移一些。专家鼓励说,这很好,就这样训练自己,虽不能完全做到平和,但至少有了明确的生活方向,知道怎么去做,生活就会发生变化,就会走出困境。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每天晚间23:10首播,次日11:35和15:25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