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视觉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永远母亲河 永远黄漂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永远母亲河 永远黄漂情
记者 陈运团/文 赵茂平/图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藏高原最美丽的季节,蓝天白云,群山青青,湖泊密布,牛羊在广袤的草地上奔跑、欢叫。

  这个时候,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将她威严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水流湍急,泥沙俱下,浊浪排空,穿峡越谷,浩浩荡荡九曲注海。

  今年7月16日,一群被誉为“母亲河最忠诚的儿子”的好男儿,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中原,启程奔赴黄河源头。他们虽已双鬓斑白,但仍然激情满怀。大家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再次全程感受一下母亲河的伟大,告慰牺牲的战友,让“以热爱祖国为荣、不畏艰险、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黄漂精神永远传承。

  1987年的春夏之际,以洛阳为主要策源地,这批人自发组建了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安徽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历经雪山、激流、峡谷、险滩和跌水,挑战严寒、饥饿、翻船和死亡,最终以7个鲜活生命的代价,悲壮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黄河5464公里全程的无动力漂流!

  得知昔日的黄漂队发起了本次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国内十几家新闻媒体派出记者随团采访,台湾同胞陈正期、福建企业家方维和等众多对母亲河怀着无限崇敬之情的人们也报名参加。

  西行重上黄河源,路程遥远而艰难。纪念团队的车辆连日来艰难行进,未抵源头,就仅剩下一辆车没有爆胎。与此同时,可怕的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严重的缺氧让人头疼欲裂、虚弱无力、眩晕呕吐,许多队员实在撑不下去,只好遗憾地撤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7月24日19时许,剩余人员终于来到了约古宗列曲的发源之地。它位于一座草山的半坡上,一个泉眼静静地向外冒出珍珠般的水花,形成一汪只有三四十厘米宽的水潭,涓涓细流绕过一个山丘,折向东流。由江泽民同志书写的“黄河源”碑高大庄重,矗立在泉眼的附近。河南黄漂队1987年5月树立的纪念碑,历经20年的风雪雨雹吹打,至今仍保存完好。大家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对母亲河、历代治理保护黄河的人们以及在1987年黄漂中遇难的勇士们进行祭拜,倾注美酒,将洁白的哈达挂在碑头上,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次日,在当地群众的引领下,纪念团队又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卡日曲源头。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前往拉加峡、唐乃亥、尕玛羊曲、龙羊峡,凭吊各队在黄漂中牺牲的7位勇士:雷建生、郎保洛、张宁生、朱红军、杨浩、汤立波、张建安。在龙羊峡附近的贵德县拉果村,大家费尽周折,竟然还寻找到了马鞍山黄漂队遇难队长汤立波孤处异乡20年的遗骨,使勇士的英灵得以抚慰。

  我们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先后跨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山东等9个省(或自治区),行程上万公里的中国黄漂20周年纪念之旅,终于圆满完成了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全程回访。

    ①源头第一湖,犹如人体中的两叶肺。

  ②在通往源头的途中,车辆被困后,队员们正在进行自助。

  ③队员们冒着严寒在源头进行宿营。

  ④黄河第一泉缓缓地从这里流出。

  ⑤黄漂队员郝景川看到20年前亲手立下的纪念碑,泣不成声。

  ⑥队员们怀着朝圣的心情跪拜黄河源头纪念碑。

  ⑦本报记者陈运团在黄河源头采访。

  ⑧这些年,黄河源头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黄漂队员有幸见到了少有的野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