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
不知是远离了校园,还是跟这个职业的人接触不多,总觉得这个节日,气氛不是很浓郁。
也许,对于终日为生计忙碌的众生而言,教师节只存在于旧时的记忆里。有谁,能惦记着给开启自己知识大门的他寄一张贺卡?又有谁,还能想起给铺就自己求学之路的她打一个电话?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播种着满天下的桃李;也有人说他们是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尊师是延续千年不曾改变也不能改变的教育主题,只是,在学生日益追求个性化、自由化,社会日益快节奏、商业化的今天,尊师的观念越来越淡。回顾往昔,今天,我们把尊师丢到了哪里?
过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顺利发展。宋代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肯定了教师对于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我国历代提倡尊师重教,从汉明帝到唐太宗,从冯玉祥到郭沫若,流传下来尊师敬长的故事不胜枚举。著名的尊师举动“程门立雪”就发生在洛阳。
曾经——
尊师风气在演变
从我们周围几代人的讲述中,师生关系的演变可见端倪。
私塾:对先生毕恭毕敬
讲述人:寇北锁 退休干部 1928年生
我小时候在洛阳老城念小学,见到老师就要立正,心里除了尊重,就是感到害怕。老师对学生体罚是常事,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挨板子,手都被打得肿起来。我印象中自己挨板子是因为踢毽子和同学起了争执,老师每人各打一板。
日本兵进城前,我家避到孟津白鹤乡,我进入一家私塾学《论语》、《孟子》等。这家私塾的先生和蔼可亲,但是规矩依然严格。那时,如果自己背会了课文,就去找先生,到先生面前需要手举过头作揖,然后背朝先生开始背,背完后要转过身再作揖才算结束。上厕所需要到先生那里请假领个牌子,牌子上写“出恭入敬”。另外,几个同学轮流请先生到家里去吃饭,一户人家管上几天。
新中国成立后:从敬畏到敬爱
讲述人:吕锐章 退休教师 1937年生
1949年前,我在老城上了几年小学,也遭到过体罚。一次上历史课,老师讲到赵高,我在下面接了句“糟糕”,被老师在手心上打了三板子。还有一次,忘了因为什么惹老师生气,我被罚跪在教室后面。
那时对老师是敬畏,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学生对老师是敬爱。上初中时有一次,一位老师批评一名同学没能回答出问题,我举手报告说这名同学由于生病上节课没来,老师听到后就没再追究什么。我们班主任结婚时,我还在黑板上画了个新郎喝喜酒的形象,老师也不怪我没规矩。那时候,尊敬老师很明显,去向老师请假要先鞠躬再讲话。
后来,我到甘肃上大学,一些优秀教师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有些学生为他们感到不平,我在会上发表这个看法,也被划为“右派”。我毕业后到一所高中教书,学生没有一点轻视我的意思,他们课上认真请教,课余找我谈心,还经常邀请我到家里作客。请我上炕时,学生亲手帮我脱掉鞋子。学生家里虽然贫穷,但个个倾其所有招待我。
“文革”时:心疼那些“臭老九”
讲述人:宁建芸 企业干部 1953年生
我上初中,赶上“文革”开始,本来受人尊敬的老师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甚至和老师站到了对立面。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下子丧失了价值和尊严。我们没上几天课就停课闹革命了,贴大字报、开批斗会,老师成了倒霉的角色。有些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还对他们大肆凌辱。
记得教我们语文的女老师,因为前夫是国民党军官,被学生架上礼堂的台子批斗,下面还有学生喊打倒她的口号,有些爱起哄的男生竟然上台打她,批斗会开到一半她晕过去,被学生架到一间教室里,扔到地板上。我隔着锁着的门看到她直挺挺的样子,心里很可怜她。
一位老师因为讲课时无意中的一句话被学生夸大为政治问题,批斗时一只眼睛被学生打坏。那个疯狂的年代酿造了学生对老师人格进行侮辱的悲剧,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应该引以为戒,为过去曾经对老师的不敬而忏悔。
改革开放后:尊师爱生风气好
讲述人:张黎 事业单位员工 1968年生
我上学不久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社会恢复了好的风气,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那时我们上课要先起立,向老师敬礼,后来上中学是鞠躬。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都很当回事来完成,而且基本上没有人跟老师公开顶撞。那时提倡“五讲四美”,要求学生对老师讲礼貌,见面要主动问好,同学们都做得不错。我觉得那时的老师也确实可敬,一心一意为教学,有的老师因为教课而累倒,有的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定期上门家访。他们不仅关心教学成绩,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品质教育。
记得小学高年级时有社会上的小痞子去学校门口堵我,把我吓哭了,我的老师一连几天送我回家,当我是她亲孩子般,我特别感动。
眼下——
老师仅是一种职业?
眼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师在学生面前,似乎少了威严,多了家常,却也少了亲近,多了距离。
1981年出生的艳丽是公务员。她回忆说,当着老师的面学生都会表现起码的礼貌,但是他们有时会不顾老师的面子直接指出其失误之处,也会给老师起绰号,背地里谈论起来称谓不用某老师而用绰号代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随着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依次递减,老师基本不家访,对他们的德智教育也关注不太多。
周周是初二学生,她说教师节快到了,她给小学老师准备了贺卡,却不打算送给中学老师,“因为跟他们不太熟。”周周说,现在上课起立喊“老师好”,基本都是对几门主课老师,上副课时喊时不喊。路上遇到老师有的同学会主动问好,有的干脆绕道行走或装做没看见。个别学生对批评自己的老师恶语相向,或者搞鬼点子捉弄老师。当然,大多数学生对老师还是尊敬的。他们觉得老师就是一种普通职业,有些老师自己也把它当作一份挣钱的工作,没有体会到教书育人的神圣。
社会呼唤尊师。个别老师出现偏向成绩优等生、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素质教育、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等过于功利的做法,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形象和学生对其的尊重。
盲目尊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无论社会如何多元发展,老师毕竟是给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学生渴望老师的理解,老师更需要学生的尊重。也许,老师并不重视鞠躬、问好等形式,但是学生遵守纪律、礼貌待人、努力学习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表现。
相信每个人的求学路上,都有明灯一样指引方向的恩师。教师节来了,如果你没有忙到一句问候都说不出口的地步,请不要吝啬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