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现在沪深300成份股大约便宜一半甚至更多的优质筹码大规模回归A股,必然将对机构的配置产生冲击。举例来说,目前建设银行按照发行价6.45元的上限计算,静态市盈率为33倍附近,相比60倍出头的国内A股市盈率来说优势不言而喻,就算上市后涨50%,市盈率也仍然低于现在的大多数银行股,对现在银行股的挤出是肯定的。这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挤出效应”会很快出现而影响大盘走势吗?为什么基金只有等到发一只大盘股再减仓一只现在的成份股呢?不提前去布局的理由可能是基金的业绩衡量系统存在现实的缺憾,基金对于相对排名的追求要胜过绝对收益,所以不可能腾出资金来等着配置优质筹码。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等待优质红筹和H股回归A股市场明朗之后再减仓的动作仍然在预期当中,基金不太会打提前量去腾空仓位,“挤出效应”会缓慢释放而非一蹴而就。
不过,我们可以从权重股近期走势上预期到不远的将来的状况。现在的部分权重指标股将逐步退出主角位置,这种悄然的隐退并不会给大盘带来震动,因为随着更多超级大盘股的到来,很多目前的权重股会变得“微不足道”,股指和个股的脱节不但显露在300只成份股和剩下的1100多只非成份股之间,而且也会显露在未来的成份股和现在即将被淘汰的成份股之间。大盘的领头羊将重新更换,随着成份股的更换,新的权重指标股维持股指高位运行,“昔日明星”的步入跌途却被市场所忽略,指数和个股的脱节将越发明显。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无论是选股思路还是投资习惯,都必须彻底扭转和改变,甚至是基金等机构也面临着思路的重新调整,投资策略也要有所改变。总之,大盘和个股脱节之后,对个股质地的把握将上升到更高的位置。
(据《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