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夏季已过去,寒冷的冬天还未来临,这正是醉人的初秋——无比舒爽的温度,沁人心脾的呼吸。或许有一种旅行,是专门为秋天的旅游人士而准备。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初秋季节里适宜去的几个地方吧:
凤凰 吊脚楼上 民族风情
“小背篓,晃悠悠,睡梦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恐怕很多人知道吊脚楼这个名词,都是始于儿时的《小背篓》歌吧。而如果你想知道吊脚楼的庐山真面目,最好到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湘西凤凰古城去看一看。
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到凤凰了,才见到传说中的吊脚楼。江边的吊脚楼密密麻麻,沿江而建。现在都已经成了客栈。已经很拥挤的街道旁,正在修建的吊脚楼还有很多。江的两岸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两排吊脚楼。一边新,一边旧;一边密,一边疏。新且疏的那一侧,吊脚楼和江水间有一条小路隔着,而河的对岸则是地地道道的江边吊脚楼。水流就那样静静地流过楼下的木桩。每座吊脚楼都把脚抬得高高的,怕搅了江水似的。
沈从文的故居位于古城内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共两进两厢,颇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个故居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经风雨桥,过东城门,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担的乡民,老屋、挑担的乡民与红伞,形成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
点评:就像沈从文早已仙去,凤凰古城并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画卷,但你还是能从一个个的局部来感受到它灵光一现的魅力。
乌镇 淅沥小雨 青石小巷
古街小巷里铺满青石,秋雨淅淅沥沥地飘落,把房顶与青石板浸润得油光发亮,木宅斗檐滴下的雨水在青石上不时溅起一朵朵水花,在小巷中随意前行,如果你总能闻到空气弥漫着一股苦苦的中药味,也许你就来到了传说中的乌镇。
在乌镇的西栅街区,你看不到一条水泥路,因为这里所有的街巷全是用砖石铺就。在古镇,石板路并不罕见,但这么大一个街区全是石板路的却并不多见。
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栅街区的石板路,全长5公里多,完全数百年前原汁原味的模样。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街面石板的下面是空的,实际那是一条雨水收集、排放通道,这样即使下暴雨,街面也不会积水。因为下面是空的,所以走在石板路上,不时会传来石板的“咕咚”声,别有一番情趣。行走在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上,你仿佛在与悠久的历史对话。
西栅的街道长,弄堂也特别多,七拐八弯,仿若迷宫。弄堂因行人相对较少,所以路面除了石板,还有用卵石、碎石、条砖铺就的,形式十分多样。西大街中段就是一段弄堂比较集中的地方,有酱油弄、蒋家弄、唐家弄、洪昌弄等,走进弄堂,两边山墙高耸,将头顶上的天空遮掩得只剩一条窄窄的线,不时还有横斜的树枝或人家园中的蔷薇探出墙头,曲折幽深,更添几番韵味。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药铺,内有天井采光,两层木楼阁,下面有一排排中药柜,十分古朴。街上还有不少衣、食、杂用的小店铺,充满生活气息。街道尽头就是两座拱桥搭成的“双桥”。
点评:江南小雨的曼妙和青石板路的韵味相映成趣,对于少有机会接触蒙蒙秋雨的北方人来说,值得一去。另外,这也是初学摄影者练习的好地方。
婺源 秋季乡村 醉看枫叶
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这里民风淳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婺源山清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间,与层层梯田和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
如果你是暑假去婺源,给你印象最深刻或许是满眼的绿色;但如果你是秋天到婺源,充满你双眼的,令你折服的,兴许就是红色、黄色、橘色、蓝色、绿色、白色……即使是同一种颜色,也还分成浅的深的,浓的淡的,纯色的还有杂色的。
到了婺源,哪里又是可以尽享秋色的地方呢?说到鉴赏秋色,就要提提静静地躺在大山怀抱中的赋春镇长溪村了。长溪村是婺源县一个僻远的山村,路途有些远。不过,美景藏在深山里,秋色只有大山有。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又可以拍摄到最美的秋景,火红的枫叶。
在长溪村村头就会看见5棵高大耸天的大枫树,沿途古驿道的两旁,随处可见几百年的古木,奇树成群。在村庄背后遍布古树,其主要树种为枫树,有200多棵,树高均在30米以上。深秋下,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高低错落。夺目的红叶,被瑟瑟的秋风追赶着,落英缤纷的红叶满山满谷地飘飘落落,枫林中但见古民居与枫叶早已浑然一体,那道独有的风景让人心醉不已。
点评:秋天的“中国第一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值得去瞧瞧!
(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