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为历史代言的司马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9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为历史代言的司马光
本报记者 孙钦良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发生激烈争执。 李玉明 绘

为纪念司马光而建的洪恩寺。 孙钦良 摄

  司马光为历史代言,不唯其《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还因其惜民爱民,提出了“养百姓”观点。他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坚决反对多收老百姓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他不但为历史代言,他自己的“历史”也很丰富,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人生长卷。

    司马光,是在历史褒贬的峰谷间起落的人物。一方面,他忠君爱国、惜民爱民 、仁厚清廉、家无余财;另一方面,他固执、保守,反对改革,复出执政后把新法全部废止,并把北宋军队占领的土地归还给西夏。后来的史学家,总是站在他和王安石之间发问:是王安石的急躁冒进伤了大宋元气,还是司马光的固执保守阻滞了大宋崛起?

  可是,在偃师诸葛镇采访时,司马街村人对司马光不说半个“不”字,村中现在还有专门纪念他的洪恩寺,连寺中住持都说司马光仁厚博爱,是个好人。可他曾经最好的朋友王安石却非常恼恨他——那么,这位学富五车、忠君爱国的司马光,是怎样为自己的“历史”代言的呢?

  一

  司马光考中进士时只有20岁。进士揭榜,朝廷庆祝,举办了“闻喜宴”。在盛大的宴会上,新榜进士都戴花,唯独他不戴。同榜中进士的人悄悄劝他:“天子所赐,不可不戴。”他才很不情愿地戴了一朵花。

  步入仕途的司马光,先后被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苏州做判官之类的小官吏,又在杭州、虢州(今灵宝)等地闲住。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病逝,他将父亲归葬祖籍夏县,按照惯例“守制”,安心在家乡服丧4年。

  4年后,他回河南任职。27岁那年,他终于被调到都城东京(今开封),担任中央机构中的评事、直讲、大理寺丞等一般职务,参与了有关刑事、礼仪及编校书籍的工作。此间,他看到了北宋王室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到了市井繁荣背后隐藏的社会危机。当时的宰相庞籍,是他父亲的生前好友,此人对司马光护爱有加,看他对历史有兴趣,就举荐他担任馆阁校勘。司马光利用这个机会,翻阅了朝廷密藏的大量典籍史料,这为他后来编写《资治通鉴》做了铺垫。

  可惜好景不长,庞籍因受人诬告,被免去宰相职务,到郓州(今山东东平)任知州。他希望司马光跟他一起走。司马光为报庞籍知遇之恩,毅然弃官,与庞籍一同来到郓州,担任郓州典学和通判。通判是考察官吏政绩优劣的官吏,工作很辛苦、繁琐,司马光又很认真,搞了许多案宗,每天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庞籍看他如此辛苦,心里不是滋味,但也没机会重用提携他。朝廷又频频调动庞籍的工作,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庞籍被调到并州(山西太原)任通判,司马光又跟着他到了并州。

  司马光的仕途不很顺利,但他很执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任劳任怨,勉力而为。也算是老天开眼,到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司马光遇到一次机会,他被调入京城,担任开封府推官,直接在包青天(包拯)手下工作。包拯看他勤勉,于是举荐他,4年后,他被提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在这些岗位上,司马光一干就是5年。但这种工作不好干,因为谏院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他性格直率、刚正不阿,看到朝廷得失,就毫不犹豫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得罪了一些权贵。当时,宋仁宗对司马光的建议根本不重视,司马光很郁闷。最后,他决定辞去谏官之职,就任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这是一位年轻的皇帝,他锐意改革,号召臣民建言献策,司马光感到北宋帝国的春天就要来临,自己又在朝中,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准备好好为国效力,干一番事业。

  就在这时,王安石登上了政坛高位,司马光的命运开始逆转。

  二

  若论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两人曾经是文坛好友,又是很要好的同事,一起在包拯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署内牡丹盛开,包拯置酒赏花,但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不喜欢饮酒,当包公过来劝酒时,司马光不想喝,但见自己的领导过来劝酒,就勉强喝了几杯。王安石却很固执,说啥也不喝,包拯只得怏怏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真可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从那时起,司马光对王安石有了看法,觉得此人很犟,不好沟通。

  宋神宗要改革要用人,最看中两个栋梁之才,就是王安石和司马光。49岁的司马光和47岁的王安石,都是政坛上的响箭、文坛上的精英,两个人都向宋神宗谈了各自的改革方案,但二人意见完全不同。宋神宗倾向于王安石的改革方案。

  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的一次激烈争执,发生在1068年年底。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职位都是翰林学士。王安石说:“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者。” 司马光马上反驳:“你所谓的善于理财,不过是在百姓头上再增加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是可以在不增加捐税的情况下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尖锐地指出:“哪有这样的道理?天下钱财本有恒数,这些财物不在民就在官,你把财富都收到国库,国家富了,百姓必然穷,你的变法就是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这比增加捐税还要坏!”

  当时国家财政已是十分窘迫,宋神宗觉得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可以尽快扭转困顿局面,而司马光的意见不过是仁厚治民的老生常谈,于是这位年轻新锐的皇帝,决定擢拔王安石。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开始了他的熙宁变法。

  此时的北宋王朝已是第六任皇帝当政,经济上虽需尽快复苏,但文化界已是春光烂漫,一大批重量级的文人纷纷登场: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意气风发,崭露头角。由于北宋太重视文化建设,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国家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神宗皇帝颇想有所作为,支持王安石变法,但老臣们基本上都反对变法,告诫皇帝要爱惜民力,布德行惠,从容地振兴经济,都说王安石的变法太急功近利,一旦实行,就会伤害国体,破坏经济,使国家处于紊乱不治的境地。 

  可是,王安石雄辩滔滔,大胆果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革之中,使得20岁出头的神宗皇帝看到了帝国复兴的希望。

  其实,王安石的不少改革措施是不切实际的,历史证明了他的失败,所以连苏东坡这样的大才子也反对他。但实事求是地说,王安石的改革初衷是好的,在变法的初始阶段,也有发展农业生产的打算,但变法开始后,他便急于解决财政困难,把发展生产置之脑后,想尽快出政绩,想让财政数字猛地翻番。他实行的青苗法,虽限制了大地主放高利贷,但同时却收取农民40%~60%的利税,这等于强迫全民都来打造“国富民穷”。司马光坐不住了,他频频站出来,坚决反对向农民收取如此高的利税。

  司马光提出要“养百姓”,要宽待农民,不要过分剥削农民。当时农民徭役繁重,经常无偿为国家提供义务劳动,司马光建议减轻劳役负担。有一次,他说得太激动,拍案而起,要求皇帝立即“更下诏书,深自咎责,求所以事天养民,转灾为福之道”。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就是为历史代言,因为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民说到底是国家的主体。

  可是,司马光斗不过王安石,王安石背后有皇帝的支持。司马光毅然辞去了翰林学士职务,又一次离开京城,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到永兴军(今西安)任地方官去了。这一年,司马光已经52岁,但他只在这个位子上干了一年。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初夏,53岁的司马光来到洛阳。

  三

  西京洛阳当时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人才济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富弼、吕公著,当时都在洛阳著书、讲学或闲居。司马光来此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有职无权,等于“退居二线”。他倒是很乐意,因为洛阳的高官鸿儒都爱和他来往,苏东坡也不时从东京跑来看他。所以他一到洛阳,心情就好起来,其间写的诗也多有“乐”字在里面。他还兴致勃勃地买了20亩地,建造了一个独乐园。

  从此,独乐园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司马光虽然“退居二线”,但作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他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人们评价他“孝友忠信,恭俭正直,诚心自然,天下敬信”,有着极大的人格魅力。相传当时洛阳文人若干了不检点的事,就会很担心:司马光不会知道吧?

  此时,变法风波余音不绝,那些在洛阳的高官鸿儒,时常议论起他和王安石的决裂,说,若论“公心”,王安石变法也是为了国家,只不过“求治太急”,有伤国体;司马光阻止变法,也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利益,只不过他对王安石大加挞伐,不留情面。两个人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但今天竟然形同水火,真是令人惋惜。 若论起“私德”,两人都非常清廉,貌端品正。当时的王侯将相和文人墨客,三妻四妾寻常事,吟诗作画自风流。譬如苏东坡后来还和侍妾朝云恋爱不止;柳永更是出入歌楼馆所,每天搂着小蛮腰。这些事,当时不被人讥笑,反传为美谈。

  王安石和司马光却不这样做。他们尊重女性,主张一夫一妻。王安石官至宰相级别,却“不溺于财利酒色”。其妻吴氏体胖,不漂亮,常自惭,于是瞒着王安石,为他买了一个漂亮小妾,直接送至“洞房”。王安石发现后,将此女直接送还其家,并赠予金银。司马光的妻子没有生育儿子,就让别人选了一名有宜男之相的女子,迎娶到家中为司马光做妾,不料他连看也不看。夫人以为是自己在跟前的缘故,于是告诉那个女子:等我离家之后,你打扮得漂亮些,夜里去老爷房中侍寝。司马光发现后,板着面孔对那女子说:“夫人不在,你竟敢来此?速去!”

  这两位品位不低的昔日好友,如今看彼此却越来越不顺眼,互不通融,见了面,十米之外开始握拳,三米之内开始瞪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这真是才子之间的误会,更是北宋政坛的悲哀。司马光也曾用书面形式劝说王安石,写了三封万言长信,逐条阐述变法之得失。然而,王安石却以短短几百字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把他打发了。

  司马光彻底绝望了:惹不起,躲得起!于是他选定洛阳,要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完成他的《资治通鉴》,开始专心编书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为洛阳代言的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