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选购住房。 记者 王振华 摄 |
|
背景链接
5年来,我市住宅业迅猛发展,市民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居住环境越来越优美。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23平方米,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19.8%。
在城市低收入家庭普遍关注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上,5年来我市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连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城市。从2003年到现在,我市先后投资13.86亿元,开发建设了瀛洲新村、南苑安居小区、启明安居小区、锦绣园小区、居业家园等41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竣工面积达141.3万平方米,安置城市低收入家庭14874户。
家,是每个人的幸福港湾。有家就要有房,这5年,许多洛阳人经历了住房变化的幸福变迁。
说起自家的房子,居住在涧西区瀛洲新村的张玉山师傅显得一脸的满足和幸福。短短5年间,他带着一家老小,不仅从深山搬进了繁华的都市,而且先后置办了两套新房,房子越来越宽敞,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真不敢想呀!老啦老啦,还能享到这种福!”日前,张师傅的老伴姚玉凤接受记者采访时,仍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玉山师傅是洛轴集团工装分厂的一位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1岁。据他介绍,工装分厂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洛轴在临汝县(现汝州市)寄料镇建设的一个分厂,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距离洛阳市区约有90公里。他在这里一直呆了30多年,1996年退休。
张玉山和妻子有二子一女,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挨个开始成家,住房问题让老两口愁得夜不能寐——他们家只有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大儿子成了家,添了孩子,也只能与他们挤在一起。每到夜晚,家人都回来了,狭小的居室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二儿子在洛阳上学,一到假期或是逢年过节回家,怎么给孩子安置张可以躺卧的床,就成了张玉山和老伴头疼的事。
到了2002年,和分厂的其他职工一起,张玉山一家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机。为了企业的发展,工装分厂决定往洛阳市区迁移。
消息传来,老张全家无不激动兴奋,但冷静下来一合计,又都愁眉不展,因为搬往洛阳就需要买新房,而当时全家的积蓄才五六万元,根本买不起价格昂贵的商品房。
正当一家人犹豫不决时,洛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洛轴集团等单位派人带着两家正在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公司销售人员找上门来。他们带来一个让大家惊喜的消息: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分厂的搬迁职工可以购买这些即将建成的经济适用房。为了照顾长途搬迁的困难,大家除了可以享受相对低廉的标准房价外,同时还可以再给每平方米10元的优惠。另外,如果哪位职工确有经济困难,还可以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张玉山一家很快作出决定:找亲戚借些钱,凑够86577元,在位于涧西区的瀛洲新村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房子的建筑面积为85.72平方米。
2003年春节前夕,张玉山拿到了新房的钥匙,全家人欣喜若狂,搭上长途车赶到洛阳看房子。房子位于小区中央一栋居民楼的一楼,户外交通便利,花草树木已经栽植完毕,环境干净幽雅。两室两厅的房子结构合理,每个房间的采光都很好,特别是阳台,既宽又大。大家这儿看看,那儿摸摸,喜欢得不忍离开。
春节过后的正月初四,年味正浓,张玉山和老伴顾不上走亲串友,安排孩子们早早来到洛阳,给新房铺地板,进行了简单装修。正月十四,全家告别生活了30多年的山区,搬迁至洛阳。
他们一家来到洛阳,住进新房,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美好。感受最深的要数姚玉凤老人,每天早晨起来,首先要把房子的角角落落打扫得一尘不染。老人用上了液化气,再也不用烟熏火燎着做饭了,外出买菜购物是那么方便,整天乐得合不拢嘴。
搬进洛阳的新房,带给这个家庭的不仅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过去经常没活儿干的大儿子、大儿媳,很快凭借各自的技术和勤劳找到了工作,二儿子筹钱买了一辆货车,搞起了运输,一家人都有了奔头,干劲十足。
2005年,张玉山的大儿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在瀛洲新村又购买了一套新房,营造了自己的小家。他这套房子面积118平方米,与父母的房子只有一路之隔,相互照应起来非常方便。
如今,曾经让张玉山和老伴心焦头疼的住房问题,早已成为过去。女儿出嫁后,他们和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和谐而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