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风》精彩画面。 |
|
核心提示:
一部“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首演剧目,风靡绿城郑州,惊艳花城洛阳。
一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舞台“风雅颂”,闪耀十三朝帝都的厚重华美,摇曳牡丹城的鲜活靓丽,管窥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如果您看过《河洛风》,是否还记得那一场场心动、一幕幕精彩?
如果您没有看过《河洛风》,那么,她正带着洛阳古老的呼唤、山水的情怀,带着帝都昔日胜景、花城今朝神采,向您款款走来。
为了让这个艺术精品发扬光大,市委、市政府今年拨出专款,再次排演了《河洛风》,并把它作为河洛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从29日起,新版舞蹈诗《河洛风》将在洛阳歌剧院连演10天。
今天我们特别刊发《河洛风》创作者之一——柳江虹的欣赏文章,与读者共飨。
题 记
“舞蹈诗”:对舞蹈的戏剧性的偏离与改进,是舞蹈的诗剧与舞蹈的组诗。
“河洛风”:熔舞之形神、乐之灵魂、诗之气韵于一炉,以“风雅颂”的手法描摹洛阳。
导 语
《老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诗品》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河洛风》曰:洛阳人情动于中,言之、嗟叹之、咏歌之不足的肢体的宣泄。
背景回放
2003年初,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提出“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战略构想。
2003年9月,《河洛风》主创班子成立: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任总编导,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任音乐设计,国家一级设计师鞠毅、宋立担任灯光舞美和服装设计;主演刘福洋、李青、刘莎。
2003年12月,《河洛风》率先在省人民会堂汇报演出,受到省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省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赞扬该剧是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促进旅游开发的重大举措,给全省文艺精品工程带了个好头。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陈锦生称该剧是河南舞蹈史上的里程碑,是洛阳改革开放的名片。
2005年3月,《河洛风》在洛阳公演。连续18场演出,观众达3万人之多,社会各界好评如潮。4月26日 ,《河洛风》再次赴省会汇报演出,省委书记徐光春等主要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6年4月,《河洛风》第二次复排亮相洛阳舞台,演出15场,成为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文化活动中一个夺目的光环,给中外观众奉上了一场视听盛宴。文化部艺术司和省文化厅领导称《河洛风》“把洛阳最美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了观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俄罗斯陶里亚蒂市政府代表团的客人被《河洛风》的气韵和美丽深深地吸引,赞其“艳惊四座”。
一部“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首演剧目,风靡绿城郑州,惊艳花城洛阳。
一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舞台“风雅颂”,闪耀十三朝帝都的厚重华美,摇曳牡丹城的鲜活靓丽,管窥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如果您看过《河洛风》,是否还记得那一场场心动、一幕幕精彩?
如果您没有看过《河洛风》,那么,她正带着洛阳古老的呼唤、山水的情怀,带着帝都昔日胜景、花城今朝神采,向您款款走来——
序:《洛神》
当剧场的灯光骤暗,悠远的钟声响起。那钟声在叩击古朴凝重的幕墙,幕墙上硕大的青铜鼎浮雕格外醒目。幕墙升起,清越委婉的音乐从天际传来,水天一色,繁星点点,悠悠洛水神秘而朦胧。被誉为华夏文明曙光的“河图”、“洛书”,在天幕上诗意地显现。传说中伏羲的女儿宓妃,美丽的洛神,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亮出动人的风姿。
如歌如诉、如怨如慕的丝竹,伴着喧哗的水波,漫过舞台,揭开了远古的一角帷幔。升降舞台将“女子水舞”托出,粼粼波光弥漫河洛。风平浪静,水光潋滟。人们仿佛看到河洲上的关关雎鸠和参差的水草;看到窈窕淑女采荇于河滨,健壮男子渔猎于水畔。仿佛听到风吹蒹葭,芦荻萧萧;听到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歌唱,感喟溯洄溯游、道阻且长。水波涌动,宓妃(洛神)香袂飘举,凌波而来,翩若惊鸿。似埙似箫的音乐声中,隐约有苍凉凄美、执著幽怨的歌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屈原的《离骚》中提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张衡的《思玄赋》中则有“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而眼前的宓妃(洛神)长袖善舞,长歌当哭,倾诉她的情爱、她的忧虑,表现她的追求和坚韧。涛声骤起,云水四合,洪荒泛滥。宓妃四顾茫然,俄而毅然决然,转身迎向波峰浪谷,高高跃起,纵身洪涛。舍身止水的宓妃,化为洛水之神……滚滚逝波,为后世的千古绝唱——曹植的《洛神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第一章 《龙门之光》
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中国皇家佛教石刻的典范,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的博大精深和龙门山水的秀丽风光,不啻为洛阳乃至中原地区醒目而恒久的文化标志。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496年),唐代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延续到北宋时期,前后营造达400多年。现存佛龛2300余个,佛塔近80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11万尊。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和不懈追求的丰碑。
序幕的水患,预示着华夏民族的磨难和艰辛。洪水的喧哗甫息,踉跄的身影才去,一缕祭香,从寂寥的伊阙袅袅升起。
祭香的烟雾迷离,尘世的路途昏暗。古代平民装束的男女演员,忽而匍匐于地,摸索前行;忽而挣扎向上,叩问于天。古代的河洛儿女,用虔诚和执著苦苦寻觅:梵天在哪里?净土在哪里?
左右奔突,上下求索。状若钟鼓的音乐渐强,撞击着人的胸腔。冥冥之中,有敲击山石的钎锤之声,从空山幽谷传来。蓦然,高高的崖壁上显现出开凿佛龛的汉子,他们参差错落,赤膊挥舞沉重的铁锤,惊心动魄。那是膂力的叩问,生命的叩问,灵魂的叩问,智慧的叩问。先民们坚韧不拔、百折不饶、刚健有力、开山造佛的壮举历历在目。
山崖下的民众,祈愿、叩问、祈愿,劳作、往来、劳作。山崖险峻,挡不住攀援的人梯;滚落的山石,阻断不了前仆后继。一段男女双人舞,着力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顽强坚毅、生死相依、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情景。
追求平安和幸福的精神向往,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沉重艰险的劳作,融进了欢快和愉悦;挥舞钎锤的舞蹈,增添了颇多兴奋;嶙峋的石头,被意志磨平了棱角,开始亲近人类。昏暗之中的开掘,突然透进一缕炫目的光亮,人们戛然而止:冰冷的山石,在400年的敲击声中,化为一片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雕像。卢舍那大佛温和而又庄严的神态,恒久地定格于龙门山上,精美壮观,慑人心魄。
灯光大亮,金碧辉煌。领舞女演员缓缓登上一方巨石,扬起幸福的脸颊,双手合十又张开,接受佛光的照耀和洗礼。卢舍那大佛颔首凝视人间,祥和与温煦笼罩大地。长时间的礼佛、瞻仰场面,呈现出肃穆俨然的静态美,庄严神圣的“庙堂”音乐动人心弦,传递着后世芸芸众生对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结晶的顶礼膜拜。
第二章 《东都胜景》
狭义的“东都”,指的是西周的“洛邑”和隋唐的洛阳。实际上,“东都”常常被人们用作古都洛阳的代名词。洛阳长期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释、道在这里起源滥觞,经学、玄学、理学在这里发扬光大。东汉太学,规模宏大,有太学生三万名,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洛阳纸贵、洛阳才子,还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等等,作为成语、典故家喻户晓,人文胜景,俯拾即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错落有致的羊皮灯,巍峨的城阙,映衬着起早贪黑的莘莘学子。男子书生群舞,表现晨昏之际,悬梁刺股,强打精神,追求“功名”的情景。不是满腹经纶、功成名就的大家名流,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没有寒窗苦读的压抑和幽怨。而是学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嬉戏。谁敢说,这里面就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谁敢说,贾谊张衡刘禹锡的少年缺少顽皮和情趣?少年书生,聪颖率真,隐寓文化之都,骚人墨客,层出不穷。
(下转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