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家纷纷争抢市场“蛋糕”,杀手锏则是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许多消费者也趁长假“狠下心”好好消费一番,赶赶促销优惠的“集”。
让利诱惑多多,成色让人难辨
节庆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打折促销是各商家必备手段。记者在新都汇、上海市场等处发现各种促销标语随处可见,其中最诱人的就是“满200送200”。
“满200送200”出现在一些中大型商场,但送的“200”元通常是该商场的购物券,并且只能在部分商品柜台消费,而能用消费券购买的商品很少是用200元能买到的。
“满×××元送礼品”,常见于一些品牌专卖店,礼品多被商家冠以“限量版”、“珍藏版”等字样,但实际使用价值不大。
而一些商家打出的“全场一折起”,“起”字在不同印刷效果下通常被消费者忽略,实际上里面有八折以下的商品出售就不错了。
此外,“一件九折两件八折”、“加×元可获×”等促销手段也比比皆是,一些商家为了营造气氛,更是雇专人在店门外造势,身挂小水壶,手拿麦克风,手舞足蹈,能吆喝一天。记者在上海市场逛街时还被某品牌羽绒服店的促销人员给生拉硬拽了进去。
对此,商家纷纷表示,“亏本大放血”是为了回馈顾客长期以来的支持,但部分商家“大方”承认,这些只是促销手段,目的是薄利多销、清货,实际上仍然有利可图。而记者在走访时也发现,有些商品的价格并不比平时便宜,比如某连锁手机超市一款半年前仅售600元的手机,长假期间赫然标出了750元的“高价”,导购员还坚称“过了国庆就没这个价了”。
买的时候开心,买完到家后悔
商家的让利行动看上去的确让人心动:消费者往往是,原本要买的东西毫不犹豫地买下,原本可买可不买的看着“有便宜可占”,赶紧买了再说,原本压根儿没打算买的,也有不少放进了购物篮;提着大包小包付款出来的时候,心里美滋滋的,觉得捡了大便宜;回家冷静下来仔细一算,才觉得不少东西根本不需要买。
家住涧西的陈女士现在正为刚买的两件衣服后悔,衣服是她在上海市场某休闲品牌专卖店给女儿买的。陈女士说:“本来想只需要一件,可导购员说一件九折、两件八折,我想想买两件划算,就多买了一件。”可她回家一想,觉得有点亏了:一件衣服100元,八折可以省20元,可为了省这20元得再花80元,女孩子的衣服又是穿个时尚,明年还得换,这样一算,自己是花了80元冤枉钱。
记者在某超市购物选购洗发水时认识了市民袁阿姨,还学到了一个“购物不后悔”的小窍门。当时,某品牌洗发水正在搞促销——“买一送一”,记者正在犹豫买不买,袁阿姨凑过来问:“小伙子,家里几个人用啊?”得知是一个人用后,袁阿姨说那就不要买,因为家用清洁用品是需要经常更换的,不能一次性购买过多,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袁阿姨说,在买促销商品时最好拿在手里多想几分钟,不要想自己占了多大便宜,只想买了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或变相浪费,这样就不会事后后悔了。
认识促销的经济学原理
天上会不会掉馅饼?在“促销满天飞”的商战中,不少人为此迷惑:为什么商家会做“赔本买卖”?商家靠什么赚钱?
其实,商家并不笨!以促销博利的形式,商家可能和消费者实现双赢,也可能用少数消费者的“赔”换取多数消费者的“赚”,这些是有经济学原理作支撑的。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洛阳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席升阳认为,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是商家促销博利的基本经济原理之一。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是经济学的一条著名定律。举个例子来说:你饿了3天后,有人给了你3个馒头。当你狼吞虎咽地吃了第1个时,感觉简直是天下极品珍馐;当你又吃掉第2个时,感觉有些饱了;吃完第3个时你已经很撑了,就完全没有吃第1个馒头时的那种乐趣了。
席升阳教授说,边际效益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分别在时间和量上有所表现,任何商品都无法避免。因此,商家都不愿让商品销售时间过长,而且量越大,最后销售的商品的价格往往越低。以捆绑销售为例:假设一个牙刷标价5元,5个捆绑在一起标价23元,看似均价降低了,但其实只有第一个牙刷值5元,第4个、第5个早就不值5元了,商家其实是在“赔钱”中得利。
其实,商家就是千方百计地在降低边际效益递减,从而追求边际效益最大化。像“一件九折、两件八折、三件七折”的促销手段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商家衣服销售出去了,消费者用不用得着就另当别论了。而对于“进店前十名一折购买商品”之类促销手段而言,则是商家在牺牲自己在少数购买者身上的利润,从而换取之后更多数购买者的利润,实现总体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