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5日,“十一”黄金周进入第五天,苏州旅游热度依然不减,闹市观前街游人如潮。 (新华社发) |
|
随着第25个黄金周落幕,内地再掀对黄金周的存废争议。香港《文汇报》报道,从“黄金周”实施9年来持续攀升的统计数据可见,长假对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当国人的休假日高度集中到同一时段,旅游景点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以及随之衍生的连串问题也开始凸显,社会上改革黄金周的呼声日高。报道称,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现行的休假制度势必调整,有关部门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出游者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2006年春节,全国接待游客已达7832万人次,旅游收入368亿元。从黄金周飞速攀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假日经济”不仅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新变革。
拉动内需
旅游收入激增
报道称,在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消费时尚的引导下,黄金周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据全国假日办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北京故宫连续4天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景区的接待量纷纷告“挤”。为了规避每个黄金周必现的游客“井喷”状况,四川著名旅游景点九寨沟今年“十一”不得不痛下“猛药”,首次实行游客限量分时进沟的规定。黄金周极盛,过后急衰,使得旅游景点犹如经历“痉挛”,很难实现管理上的平稳过渡。更令人忧虑的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景点损耗等“后遗症”,代价难以估量。
除了景点承受重压,黄金周外出人数激增亦带来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等泛社会性问题。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建民指出,从根本上来说,黄金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国人休假的办法,只是当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消费而匆忙出台的替代措施。旅游管理部门将黄金周的休假方式向旅游方面误导,令黄金周几乎变成了“旅游黄金周”。13亿人的集中休假给交通、食宿、环保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也暴露出诸多显而易见的弊端。
内地媒体今年针对黄金周制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被访者支持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针对“黄金周休假方式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3071名参与者中61.46%的人明确表示赞成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后内地将取消“五一”黄金周,有关假期天数将分摊到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
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将被纳入法定假日
国家旅游局相关官员明确指出,有关部门对现行的休假制度进行调整是必定的,各部门经调研得出的具体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依法律程序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这位官员表示,黄金周这一现行休假制度保留与否以及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并非一项简单工作,必须经过慎重研究后才能作出决定。有关新休假制度的具体方案虽已基本确定,但仍未能公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将被纳入法定假日。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