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0月9日,一个史诗般的英雄在训练玻利维亚游击队时因伤被俘遇害,年仅39岁。
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年轻人崇拜的革命偶像。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形象更是被烙入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出现在戏剧、歌曲中甚至被印在了T恤、挎包、烟盒上,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他,就是曾经驰骋在南美大陆上的革命斗士——切·格瓦拉。
“不革命行吗”
在卧室里挂上一张切·格瓦拉的照片或穿上一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至今还是年轻人打扮自己的一种方式。
切·格瓦拉那张由摄影师阿尔瓦罗·科达拍摄的、戴着贝雷帽的照片,无疑是20世纪著名的人物照片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战斗性的头像”。
切·格瓦拉,作为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伟大革命者,成为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绕不开的文化墓碑,他甚至成了划分文艺青年、中产阶级和先锋知识分子的象征符号之一。国内一些喜欢摇滚的青年人,建立了“切·格瓦拉中文网站”,介绍他的事迹和他的诗歌,同时膜拜着他那不可复制的叛逆精神。一些年轻人甚至把他的语录、诗歌以及几张照片作为精神动力与支柱。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年轻人之所以喜欢切·格瓦拉,只是觉得他很“酷”。在他们心目中,切·格瓦拉是名牌钟表、雪茄烟、摩托车等时尚用品钟爱的广告大使,也是球王马拉多纳的肩头天使一般的图腾。除此之外,切·格瓦拉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2005年,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他的史诗电影《摩托日记》,在全世界重新掀起了切·格瓦拉热。而在当时的北京北兵马司剧场,8位女演员和一位女导演创造了将话剧《切·格瓦拉》连演15场的纪录,剧中主人公的一句经典台词“不革命行吗”,成为众多年轻观众的“口头禅”。
“切,你好年轻哟”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切·格瓦拉因为把游击战理论发扬光大,变得几乎家喻户晓。据说,切·格瓦拉非常崇拜毛泽东,他曾因为刚出生的女儿长得像毛泽东而兴高采烈,也曾公开说中国的公社模式和对精神因素的强调符合他的“世界革命思想”。
1960年12月1日,代表古巴来中国访问的切·格瓦拉,见到了被他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他竟然像歌迷见到心仪已久的偶像一样,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而毛泽东说的第一句话是:“切,你好年轻哟。”在两人的合影上,孩子般兴奋又紧张的格瓦拉,给当时许多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沉郁又亢奋的时代,张扬不羁的切·格瓦拉,注定是处于迷惘与怀疑中的中国青年记忆里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他们吟诵他的诗歌,默记他的事迹,咀嚼着他那时流传还不多的寥寥数语。在他们心目中,切·格瓦拉代表一种生存的意义,是当时那个两极对峙的世界上最先锋的力量象征。
他的影子从未离开过
40年来,切·格瓦拉的影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曾为之奋斗的这个世界。他的浪漫和诗意的生活,他的游击战,他的刚果革命和拉美革命,他的绝不可能重来一次的古巴革命,这一切本身就像是一出完美而虚幻的戏剧。他以一种激进的以卵击石般的浪漫主义革命者气质,成为红色世界最特立独行的自由冒险家和最伟大的乌托邦战士。
无论是从标签到偶像,还是从偶像到符号,切·格瓦拉都依然是整个世界20世纪以来值得怀念的风流人物之一。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的内心对美好精神的最纯洁的追求从未泯灭;因为我们永远需要保留一些记忆来提醒自己,比如一段苦难而伟大的自我流放的历史,或者一个坚定、浪漫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偶像。
“为了成功,你必须先抛弃一切”、“革命并不会瓜熟蒂落,你必须亲自采摘果实”……2007年,《切·格瓦拉语录》首部中文版推出,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再一次掀起了中国人的切·格瓦拉热。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