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风》剧照。 记者 杜武 摄 |
|
“十一”长假期间,洛阳歌剧院每晚爆满,掌声、喝彩声不断从这里传出——第四次排演的舞蹈诗《河洛风》,以全新面貌展现在洛阳市民面前,气势恢宏的舞台效果、精彩的舞蹈表演,让观众在度假之余,享受了一道艺术大餐。
8日晚,《河洛风》第10场演出在洛阳歌剧院举行,这是原计划演出的最后一场。为了满足各界群众的需要,演出单位将从9日至13日加演5场。
良好的演出效果更坚定了我市宣传、文化部门的信心。在邀请各方专家评议、充分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我市宣传、文化部门领导表示:要把《河洛风》打造成“传世精品”。
观众: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节日期间,每晚都有大批市民赶到洛阳歌剧院观看演出,尤其是5日、6日和7日这3个晚上,剧场内座无虚席,场面火爆。完美的视觉效果、精彩的舞蹈表演和富有河洛地方特色的音乐,造就了这一艺术佳作,台下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陈凤荷女士在加拿大定居已经5年,于前不久回洛探亲。30日晚,她受洛阳朋友的邀请,观看了《河洛风》。起初她抱着怀疑的态度:洛阳的演出单位能演好“舞蹈诗”吗?
然而在演出现场,她却被深深地震撼了: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宽敞的舞台、完美的灯光效果、色彩缤纷的服饰和精彩的舞蹈表演,尤其是充满河洛地方特色的音乐,一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画卷……“太美了!”陈女士由衷地赞叹道,“这样的好东西,放在世界舞台上也不丢人。节目中包含了不少洛阳的历史文化元素,真值得好好宣传。”
来自西安的王娟女士曾经学习过民族舞,她以专业人士的眼光看了《河洛风》后表示:“整个节目舞蹈语言十分精准,品位很高,是个好作品,没想到洛阳还有这样的艺术佳作!”
观看演出的洛阳群众,不少是带着“看热闹”的心理来的。但演出结束后,他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洛阳新区一居民表示:“以前以为洛阳只能演好豫剧、曲剧或者办好牡丹花会庆典活动,没想到还能推出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舞蹈诗,太好了!”
专家:
要让它成为传世精品
绝佳的演出效果,并没有让我市宣传、文化部门陶醉,他们特意请来国内一流专家为《河洛风》“挑刺”。
10月1日上午,著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原主任赵国政,著名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歌舞剧院原院长汪曙云等国内一流的舞蹈专家会聚雅香金陵酒店,加上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干部和河南省委宣传部艺术处的领导,他们一起对《河洛风》进行了专项研讨。
专家们本着对艺术负责、对河洛文化负责的态度,对《河洛风》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赵国政认为,《河洛风》是一部好作品,比国内有些所谓的“舞蹈诗”要好得多。他建议应该把《河洛风》打造成为大气磅礴,集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成为代表河洛文化的艺术佳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建议对《河洛风》进行再次创作,最终“从艺术角度展现洛阳的软硬实力”。
罗斌强调了作品的定位:一定要符合“五个一工程”的标准。他建议处理好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要充分挖掘洛阳厚重的文化历史,让《河洛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舍得投入,把《河洛风》打造成艺术精品。
汪曙云说,洛阳的宣传、文化部门要“沉下去”,不要急功近利。“精品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她建议,《河洛风》应该少一点儿学院派的东西,多一点儿河洛文化的元素。
河南省文化厅原处长刘敏言建议:让《河洛风》成为用舞蹈表现河洛文化的“开山之作”;要使之成为与洛阳文化历史品位相匹配的“精品力作”;还要把《河洛风》升华成“传世之作”,不仅享誉中国、走向世界,还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干部马小龙说,《河洛风》的演出,对洛阳的演出队伍是一大促进,对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好处。洛阳丰厚的文化积淀,在节目中得到了较好体现,该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特色和亮点。
这些国内专家的中肯意见和建议,深深地触动了洛阳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心。他们表示将认真听取这些意见,坚定信心,通过艺术形式把河洛文化传播出去。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10月8日,洛阳市委宣传部又邀请我市文化、历史及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在集体观看《河洛风》后,再次进行了讲评。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这些意见也将被《河洛风》的编创人员吸收,成为进一步打磨《河洛风》的重要依据。
主创人员:
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面对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河洛风》的主创人员表示:很高兴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们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节目打磨得更精彩。
该剧目总编导、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表示,当初为了赶任务,《河洛风》在艺术上有一些缺憾。他希望在今后的打磨过程中“做得更好”。
他说,专家们都对《河洛风》中的“河洛鼓韵”章节表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因为,河洛大鼓是洛阳土生土长的东西,是洛阳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此看来,在将来的再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对河洛地区原生态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充分挖掘。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是《河洛风》主题音乐的创作者,而音乐部分也是几次专家研讨中意见最少的部分。方可杰说,这是因为他在创作音乐时,牢牢抓住“河洛”二字,突出了民族性和河洛地区特色,让《河洛风》的音乐充满了浓浓的河洛地区“乡土特色”。比如,在《东都胜景》乐章中,他大胆使用了曲剧、豫剧和河洛大鼓等音乐元素;在《九朝乐舞》部分,他又使用了河洛地区独树一帜的北派古筝音乐……但他也不保守,比如在《国色天香》乐章中,他使用了大气磅礴的钢琴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使得舞台效果更加气势恢宏。
柳江虹是洛阳群艺馆的创作人员,也是《河洛风》的文学统筹和词作者。他说,河洛文化十分丰厚,洛阳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去表现河洛文化这个主题,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在当初创作文学脚本的时候,他感到十分为难。
为了突出舞台效果,他选取了洛神、龙门、东汉太学、九朝乐舞和牡丹等元素,但这些是否能代表丰厚的河洛文化,还需要观众来验收。他也希望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河洛风》进行再创作。
参演单位:
为洛阳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河洛风》从2003年开始创作,历时5年,在郑州演出4场,在洛阳演出60多场。洛阳歌舞剧院一位负责人表示,《河洛风》为洛阳文化事业积累了一大笔财富:
一是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当初张守和担任总编导,到了编创“旅游版”时,洛阳导演宋晓东开始担任导演;而这次复排,另一位年轻导演也接过班来——《河洛风》为洛阳培养了一批本土的编导人员。
舞蹈演员方面,洛阳最早是从北京和安徽请来演员进行首次创作;到了创作“旅游版”时,演员已经全部由洛阳歌舞剧院和洛阳艺术学校的学生来担任;今年的演出阵容格外强大,洛阳歌舞剧院不得不从石家庄艺术学校请了一批演员,但大部分演出任务仍由洛阳演员担任。
二是为洛阳“储备”了一大批宝贵的设备。就拿灯光来说,洛阳第一次排演《河洛风》的时候,是从外地高价租借灯光设备。后来,我市斥资150万元,购置了一批电脑灯。今年的演出,我市又拨120万元专款,购置了一批进口电脑灯。这些灯光设备将成为洛阳歌舞剧院的宝贵财富,成为洛阳进行歌舞创作的必备利器。
几次研讨,反复推敲,洛阳宣传、文化部门已形成共识:要把《河洛风》打造成为传世精品。
正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乐10月1日在专家研讨会上所说:把《河洛风》打造为传世之作,是洛阳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神圣职责,也是专家们的殷切期望。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真正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把河洛文化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