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庆玲正在电脑前写作。
| |
在七里某小区见到赵庆玲时,她刚从涧西买菜回来,正拎着几公斤土豆进家门:“那边菜便宜,可就是远,回来下了车还要走好长一段路。”
今年已经56岁的赵庆玲短发黑亮,眼睛大而有神,穿灰色衬衫黑色长裙,看起来很有精神。她近百平方米的家里,地板光可鉴人,家什布置精心。
然而你可知道:她竟是一个四肢三残、仅有左手的人。
“你要像保尔那样活下去!”
“1969年的10月7日,那时我17岁。”回忆起38年前自己失去双脚和右手的那个下午的情景,她历历在目。
当年17岁的赵庆玲是三门峡纺织器材厂的一名青工:从洛阳五中初中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三门峡工作。在学校里,赵庆玲不仅成绩优异,还是田径、游泳项目上的运动健将,并担任校乒乓球队队长。进厂后,她是文艺积极分子,时常随宣传队四处演出。
1969年10月7日,在国庆节期间赴周边县市演出结束后,赵庆玲匆匆买了给弟弟、妹妹的礼物,和厂里的洛阳老乡一起赶往火车站乘车返家。
列车停靠一个小站。睡得迷迷糊糊的赵庆玲接过演出队长递过的一元钱,下车买夹肉的烧饼吃。几分钟后,等她拿着烧饼回来时,列车已经启动了!看着开动的列车正发呆,远处的扳道工挥手示意她:快上!
“我拉住车门把手,门锁了!”使劲一抓车门,列车行进的巨大力量将赵庆玲带倒,紧接着,瘦小的她竟滑进了站台和车体间的缝隙——一阵剧痛后,她失去了知觉。
列车急停,同事们将浑身血污的赵庆玲用被子裹上。接着,铁路部门急调一个车头,将她火速送往洛阳铁路医院救治。
赵庆玲知道自己的伤情是在受伤六天后。家人、医生、领导、同事告诉她:由于伤势太重,她的两条小腿和右前臂被截肢。“可我当时年纪小,根本没有想到这意味着什么,心里一直念着:父母兄妹们该有多难受!”赵庆玲说。
“住院的几个月里,大家总是围着我,竭尽所能地帮助我。同事、朋友每天都为我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励我:你要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保尔那样活下去,要坚强!”赵庆玲说。
“也许是因为我一直是个很阳光的人吧,前两天一位老同事来看我还说:当年你怎么一滴眼泪都没掉!”赵庆玲笑着说。
受伤几个星期后,她开始在床上练习左手写字,很快就能熟练地写信了。她又开始学习梳头、吃饭、穿衣……
生活的强者
受伤近一年,完全康复的赵庆玲回到了厂里。由于伤情反复,一年中,她曾再次进行手术,并为残肢配备假肢。穿用假肢后,肢体肿胀、磨烂、打泡、乃至裂口、流血水。
“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克服困难。”赵庆玲说。单位照顾她,为其调换工作岗位;每一次治疗,亲人、朋友都会陪伴在她身边。赵庆玲没有辜负大家,她成了生活的强者。残疾后,连续数年,她都凭着自己优秀的工作业绩赢得单位“先进个人”的称号。她学会了用残肢绣花、做针线,“绣了好多枕头套送给大家”。
1975年,23岁的赵庆玲成了家,一年后女儿出生。这样一来,工作之余的她更忙了,“孩子的棉衣棉裤都是我做的啊,别人还找我取经呢”。
她是厂里的文艺积极分子,闲暇时爱写东西的她是大家公认的“才女”。女儿也在她的培养下一天天长大,高中毕业后以高分考上大学,如今已在美国定居。优秀的女儿,成为赵庆玲最大的骄傲。
在发表在《中国残疾人》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她这样写道:“残疾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然而,在不幸之中能获得来自社会特别的关爱,来自周围人群的温暖,又是幸运的。对爱的回报,就是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开创人生的新里程。”
新的里程
2003年,退休后的赵庆玲回到老家洛阳生活。照顾年迈的父母之余,她写下了大量文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如何穿用假肢,残疾人生活中如何克服不便,如何调整心态……她在家里写作,一坐就是一天。
2004年夏天,中国残联和香港李嘉诚先生的“长江实业集团”合作,以“助无助之人”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长江新里程”计划,为残疾人提供装配假肢等医疗、辅导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了解到赵庆玲的情况,市残联工作人员找到了她,建议其将陈旧的假肢免费更新。
“开始觉得这是麻烦别人,再说还有更多的残疾人需要帮助。”赵庆玲说。但市残联假肢矫形技术中心主任崔海峰的“你得到帮助,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句话打动了她。换穿了更合适的新假肢,赵庆玲感到“需要走出门去,帮助更多的人”。她成了市残联的义务工作人员。
2005年,西工区一位因车祸一腿截肢的老太太到市残联康复中心治疗。对生活感到无望的她茶饭不思,整日不愿出门。崔海峰便有意安排赵庆玲与她在医院“巧遇”。了解到赵庆玲的经历,看到她的精神状态,老太太大为吃惊,慢慢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如今两人已经成为好朋友。
在赵庆玲的帮助下,涧西区一位出租车司机在双腿截肢后购置了三轮车跑起货运生意,老城区一名失去右臂的小伙子在努力念完中专后开起了小卖部……
“感觉我姑姑总是那么忙,忙着做家务,忙着参加残疾人的座谈会,还忙着搞发明呢。”侄子赵川这样评价赵庆玲。
就像赵川提到的,赵庆玲最近自制出帮助断臂人写字的简单器械。她还要抓紧写作《中国残疾人》杂志上“穿用假肢常见问题指南”的专栏文章。同时,赵庆玲还打算将自己多年来数百万字的日记整理成回忆录,“成文大概50万字,已经完成1/3。”
指着床头厚达一尺多的书刊、报纸,赵庆玲告诉记者,除了每天读书和坐在电脑前写作外,她还留出跳舞的时间,“那是一种生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