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智障且好动得一刻也不消停,话多却很少“靠过谱”的洛阳娃郭星星在父母、老师的培育下,成长为世界冠军(本报12日A3版报道)。这则报道引人深思。
当代社会孩子成长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身有疾患或心智不全而被视为“弱智”、“无可救药”、“呆傻”的“问题孩子”,这些孩子不仅是家长之痛、老师之痛,也是全社会之痛。事实上,在不少地方,这些本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孩子”已被不同程度地排斥于正常教育之外,边缘化了。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的“问题孩子”的成长不仅关系家庭幸福,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也关系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命运。
有一种说法,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或家长列入“差生”的已达5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业已隶属“问题孩子”。
如果我们用漠视甚至是离弃的态度或其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这些“问题孩子”,把他们推向社会,那才是真正危机和悲剧的开始。
“问题孩子”真的不可救药了吗?
郭星星的特例值得我们思考: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属于他的蓝天,只不过这可能需要寻找和发现——父母和老师多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吝鼓励,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关注,思想上关怀,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孩子的进取心,引导他们“脱胎换骨”,成为“希望之星”。
但愿面对更多“尚待放射星光”的郭星星时,父母、老师乃至全社会都能记起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石 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