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3月14日第一次攻克洛阳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为夺回洛阳,大批敌人向洛阳周边集结。为保存实力,解放军决定撤出洛阳。
敌十一师、三十八师约6个旅的主力,在遭到我解放军连续痛击,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后,于3月18日凌晨重占洛阳。敌人重占洛阳后,经常派一个团至一个旅的兵力向陈谢兵团九纵作试探性进攻。3月22日,敌一二四旅进犯龙门,遭迎头痛击。经过激战,九纵歼敌700余人,敌三七○团一、二营大部被歼,阵地上遗弃伤兵300余人。第二天,九纵动员民工将这批伤员送回洛阳,此举对洛阳守敌震动甚大。
3月28日,敌为加强郑州及平汉铁路的守备,主力东撤,洛阳仅留第一二四旅守备。4月3日,第一二四旅主力亦开赴偃师,洛阳仅留第三七一团及一个保安团驻守,陈谢兵团决心再歼洛阳守敌,参战部队总计13个团的兵力。
4月5日12时许,经两小时战斗后,敌三七一团及洛阳保安团被我军打得溃不成军,缴械投降,洛阳再次为我解放。
4月8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民报》,对城市政策作了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
洛阳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切断了中原国民党军与西北国民党军的联系;扩大了豫陕鄂解放区;扩大了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影响;为人民解放军攻打大中城市提供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后,势如破竹,横扫豫西各县之敌,豫西各县纷纷建立了人民政权。
洛阳战役中,地方党组织组织人民群众踊跃支前,为洛阳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地下党和人民群众在战役中帮助部队筹粮万余斤,搭浮桥、简易桥3座,派担架队员千余人,为解放军送情报、带路数十人次。战役前几个月,洛阳地下党设法搞到一批进出洛阳的身份证,为部队进城侦察提供了方便。战斗紧张进行时,一些村的党支部还组织群众将干粮送上火线。战斗结束后,中共洛阳县委积极组织群众帮助部队运送战利品。正如解放军前线记者所报道的:
“洛阳解放之战,当地人民热烈欢迎,并积极支援解放军……解放军挺进洛阳途中,宜阳、伊川、登封等地及洛阳近郊人民都烧茶送水,夹道欢迎,纷纷向解放军控诉蒋匪暴政……伊河、洛河两岸人民听说打洛阳,就在各渡口架桥,并自发派人守护渡口。”
“市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救护我伤员,供给情报,带路送饭,搬运物资。”
(建新 整理)
(此系列稿件得到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