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刚出生8个月,就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3级肢残,如今虽然年近半百,但行走却极为不便。然而,在广电社区居民和许多残疾人朋友心目中,她却是一朵别样盛开的“和谐之花”。
她的名字叫匡建丽。多年来,她甘于奉献,关爱他人,赢得了诸多“头衔”,让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
“头衔”一:“红娘”
1986年,27岁的匡建丽在当时的“东方红”丝钉厂上班。有一名男同事,虽然多才多艺,却因身体残疾而难找对象。碰巧,匡建丽有一位当幼儿教师的女同学也因残疾而迟迟未嫁。于是,她热心地为二人牵线搭桥。
这俩人一见面,彼此就“对上眼”了,但双方家长却不怎么看好。为此,匡建丽在中间来回做工作,终于帮助两人走到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一次当“红娘”成功后,匡建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20多年来,她已为残疾人及其子女当了几百回“红娘”,搭进去数不清的交通费和电话费,但却一直乐此不疲。
迄今为止,有18个残疾人及其子女在她的帮助下喜结连理。每次看到自己介绍的残疾人顺利成家,她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而一旦介绍失败,她就会非常失落。当别人一找上门来,她又马上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忙着到处张罗起来……
“我自己也是残疾人,所以深知残疾人和他们的子女成家之难。”匡建丽说,残疾人同样有权利追求爱情和婚姻,成为这个社会的和谐细胞,所以,尽管这个“红娘”不好当,她还是会继续当下去。
“头衔”二:“导游”
为了向社会展示残疾人的美好情操,从2004年开始,每逢牡丹花会,匡建丽都会组织20余名残疾人朋友,到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和一些公园里设立“洛阳残疾人花会咨询服务站”,向游客免费提供问路、乘车及景区咨询等服务,使之成为牡丹花会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在充当“导游”的过程中,她和伙伴们用自己的手语和诚心,帮助过许多外地游客。无论是为他们提物让座,还是带领他们乘车,或者是向他们赠送洛阳地图,都让他们“一到洛阳就心头一热”,感受到洛阳这座城市的温情和洛阳残疾人的风采。
2005年4月9日上午,来洛参加会议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在火车站看到这个小小的服务站后,禁不住连声称赞说:“很好,很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头衔”三:篮球队长
2004年9月,当得知北京有一支全国唯一的女子轮椅篮球队在国内比赛时只能与男子轮椅篮球队交战的消息后,匡建丽不由得动了心思:何不在洛阳组建一支女子轮椅篮球队去参赛,以此展示洛阳残疾人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呢?
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为在全市肢残女性中挑选队员,匡建丽和另一位残疾人朋友几乎跑遍了洛阳所有以残疾人为主的单位。2005年5月16日,全国第二支、河南省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女子轮椅篮球队在洛阳诞生了。
那一年,匡建丽已经46岁。由于年龄最大,她被推选为队长。从小就向往运动的匡建丽,真正到了训练场上才发现,把自己和轮椅绑在一起后,奔跑、跳跃、躲闪、抢夺的过程,都得坐在轮椅上来完成,其间既要一手运球,又要一手推动轮椅,真是件“天大的难事”。
在日常训练中,她身先士卒,和其他队员一样经常连人带轮椅一起摔倒,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成了家常便饭。可她从没叫苦叫累,更没打过退堂鼓。
当年8月,在经过几个月的摸爬滚打后,她和队员们决定代表河南出征“2005年全国轮椅篮球锦标赛”。直到报名时,她们才获悉,全国各地当时已组建起12支女子轮椅篮球队参赛。等到了赛场上,匡建丽等人毫不畏惧,顽强拼搏,一连打了8场比赛,最终夺得了全国亚军。
此后,她们年年参加全国大赛,回回都名列前茅,真正为洛阳增了光、添了彩。
“头衔”四:就业引路人
匡建丽所在的广电社区有180余名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2002年7月的一天,匡建丽与朋友张某聊天时得知,张某刚刚与广东粤秀工艺厂联系上了一批包销中国结的活儿,正准备招人编制。她眼前突然一亮:“这种手工活,好多残疾人也能做呀!”随即,她恳求张某把这个项目交给自己社区里的残疾人来做。张某被她关爱残疾人的精神所感动,当场同意了她的恳求。
紧接着,她又在市残联的支持下,把广东粤秀工艺厂的技师请进了广电社区,办起了我市第一家“中国结工艺品培训班”,为社区里的残疾人进行技术培训。当年,40余名经过培训的残疾人从事了中国结编制工作,每人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匡建丽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要想长远地解决残疾人的温饱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此后,在她的精心策划和市、区两级残联的帮助下,“残疾人烤卤培训班”、“残疾人烹饪培训班”、“残疾人小家电维修培训班”、“残疾人家政培训班”等专业培训班陆续在洛阳举办,前后有100多名残疾人从中学到了技术,拓宽了就业渠道。
“头衔”五:“老总”
多年来,匡建丽身边聚集起一大堆朋友(如图),尤其是残疾人朋友。由于她平时“啥事都要管,啥事都要帮”,大家都亲热地叫她“匡老总”。这位手下没一个兵的“老总”,成天管了些啥事呢?
——调解邻里、婆媳和夫妻间的矛盾。
老城区有一对残疾人夫妻,6年前因生活琐事闹得不可开交,一直分居生活。作为她俩的朋友,匡建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经过一次次地努力,终于让他们在去年冬天和好如初。这种“小事儿”,匡建丽这些年来不知道干过多少,而且一直干得有滋有味,因为在她看来“小事也得防微杜渐,以免酿成大祸,影响和谐”。
——无偿扶助孤残。
1994年,社区里13岁的小女孩小娟,因母亲被人拐走,父亲一气之下离开人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从此,匡建丽把小娟当成亲生女儿一样来疼爱,不但教她洗衣做饭、买煤买面,还经常让她到自己家里吃饭,后来又帮助她上学、求职、成家。然而,当懂事儿的小娟要管她叫“妈妈”时,她却坚决不答应,只许叫“阿姨”。“社区里帮助过小娟的人不止我一个,我也不想让孩子背负任何心理负担。”匡建丽说。
——帮人解决心理问题。
今年2月,社区里一名男青年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整天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说话,甚至连续两天不吃不喝。她无意中听说后,多次上门与其谈心,又劝他去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就在3个多月前,为了让该男子进一步走出封闭,匡建丽想方设法为他找了一份工作,而且每天早上都打电话督促他上班。如今,该男子的病情正在日益好转。
…… ……
我们很好奇: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一分钱好处,匡建丽为什么乐于追求这一系列“头衔”?
“和谐社会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当然不能把残疾人落下。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想证明我们残疾人也能自信、自立、自强,也和其他人一样,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享有者!” 匡建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