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只有欧空局的探月是第一次就成功的。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00多次探月活动中,成功率不到50%。”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10月,世界上共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发射了56颗月球探测器,俄罗斯(苏联)发射了64颗月球探测器,日本2颗,欧空局1颗,成功60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不到50%。
郝希凡介绍说,人类的月球探测活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58年~1976年是第一阶段。1958年~1964年,由于运载技术不成熟,加上人类对月球环境认识不足,发射的探测器绝大多数失败了,成功率不足10%;1965年~1976年,探测活动达到高潮,发射的探测器多达80枚,成功率上升至57%。1977年~1994年进入休整期。1994年至今是第二阶段。随着地球应用卫星的逐渐成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加上人类对太空环境认识的加深,成功率高达80%。
“航天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事业,‘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发射的探月卫星,我们力求做到一次成功。”郝希凡说。
据郝希凡介绍,对“嫦娥”绕月探测工程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三方面:一是可靠性问题,航天任务和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可知因素,存在单点失效;二是一些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火箭和卫星构成威胁;三是技术上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的问题,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发射月球卫星,可能还存在对某些月球环境因素了解不足,因而存在风险。
(据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