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回来的路上,看到有两名小学生,随手将吃剩的苹果核丢进垃圾桶时,记者的心中,竟蓦然升起一种感动。
“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当环卫工,扫大街去!”生活中,一些家长常这样“郑重其事”教育孩子。环卫工孙巧珍也难过地说:“扫地时,一些市民和我们擦肩而过时,常常捂起鼻子!”
从最初的冷得直打哆嗦,到体验结束时的汗流浃背,记者通过磨出水疱的双手和又酸又痛的腰,读懂了环卫工人——他们,起早摸黑,付出超出常人的劳动,换来的,是一个整洁的洛阳城!
这两年,常到外地的洛阳人,都有强烈的感觉:即使和国内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正积极“创卫”的洛阳,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显然比其中一些城市干净、漂亮多了!
当我们骄傲地向外地人介绍“我是洛阳人”时,当我们由衷地为古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不已时,您是否想到——凌晨,当我们还在热乎乎的被窝熟睡时,是谁,冒着刺骨的寒风,默默地为城市“洗脸”?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在空调房间感叹“洛阳变靓了”时,又是谁,在40摄氏度以上的马路上,或者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的气温中,悄悄地将垃圾“藏了起来”?
没有卑微的劳动,只有卑微的人格。但愿本报记者的体验,能使更多的市民想起“劳动最光荣”这句话,但愿能促使更多的人理解、尊重环卫工人。
尊重环卫工,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更是尊重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