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程奇在认真擦洗垃圾桶。 王振华 摄 |
| 记者张喜逢(右)没劲了,只能靠“肚皮舞”扫地。王振华 摄 |
|
(上接A7版)
本以为“扫地谁都会”,我随手拿起大扫帚,弯腰干了起来。但时间长了,却总觉得不“得劲儿”——腰部酸疼,胳膊也使不上劲儿;扫帚长长的把手,老是一晃一晃直打后腰。
孙巧珍看得直笑,走上前来“指点迷津”:“左手握住扫帚柄的顶端,手心朝上;右手握住柄的中下部位,手心朝下,你刚才正好弄反了。另外,扫地时一定要直着腰,刚才你弯着腰扫,腰不疼才怪!”
扫地,原来是个“技术活儿”!我根据孙巧珍的指点,扫帚果然听话多了。根据分工,我负责扫马路外侧,孙巧珍负责扫内侧,另一名环卫工付丽娟师傅用小笤帚和灰斗,将我们扫的垃圾倒在三轮车上。三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扫地速度快了许多。
孙巧珍她们每天要清扫700多米的路面,清扫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若以为环卫工只是扫扫地,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每天除了负责快、慢车道和人行道的清扫,还要清扫人行道上的树坑和清理垃圾桶。
扫树坑时,需要我们用小笤帚仔细清扫里面的树叶、树皮和烟头等垃圾。由于树坑内坑洼不平,我们常常要用手将卡在坑内或树根间的烟头、树皮抠出来,弄得双手脏兮兮的。
清理垃圾桶时,记者恶心得差点吐出来——垃圾桶内除了果皮、烟头外,还有一些装有凉皮残汁的塑料袋,臭气直往鼻子里钻;垃圾桶外侧,常有大块大块的浓痰。
忍着阵阵涌出的恶心和强烈的呕吐感,我将桶内垃圾倒到三轮车上,并用湿布、干布仔细将垃圾桶内侧和外侧擦拭两遍。每清理完一个垃圾桶,我都需要走到旁边,呼吸一阵新鲜空气,以防当众吐出来。
扫地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到一个路口,地上的烟头、果皮和塑料袋就格外多。“路口垃圾多,是因为公交车、轿车里的人往往在等红灯时将垃圾随手扔出。唉,俺们干环卫工作的,最怕咱前面扫着,人家后面扔着——啥时候也扫不完!”付丽娟叹道。
“你们为啥不制止?”我不解地问。
“咋不制止?俺管不过来呀。”孙巧珍愤怒地说,“碰到素质高的人,还能听上一句半句;遇到态度不好的,人家张口就骂:‘你他妈的就是专门干这个的,不想干回家抱孩子去!’时间长了,俺就不吭气儿了,只管埋头扫地。”
“俺们起早摸黑的容易吗?俺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挨骂!”付丽娟说,“和我一个班的环卫工王建松,媳妇瘫痪在床几十年,他每天按时上班,还得抽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媳妇。每次挨骂,老王都委屈得眼泪涟涟,回去也不敢对媳妇儿说。”
7时10分,结束体验的我该“下班”了。王建松换班休息,顺便照顾媳妇。孙巧珍、付丽娟却需要原地保洁。按照规定,保洁时,她们绝对不能坐,也不能“扎堆聊天”,只能不断地在路上走,随时清扫、拾捡市民丢弃的垃圾,一直忙到晚上8点。
记者的“肚皮舞”,让环卫工忍俊不禁
时间:3时30分
地点:西工区王城广场附近
体验记者:张喜逢
3时10分,揉着干涩的双眼起床,我强忍着哈欠,恍恍惚惚地走出了家门,开始了体验——当几个小时的环卫工人。
我来到西工区环卫局辖区的中央百货大楼门前,与43岁的女环卫工沈文萍大姐等人“碰头”。沈大姐从事这行已经8年了。
我们负责清扫的路段,从中央百货大楼前的中州路直到与玻璃厂路的交叉口,长度在1000米左右,包括快车道和慢车道、人行道。路上的烟头、纸屑、落叶等零散分布,让我这个“生手”不知道从何扫起。
我穿上反光背心,拿起一把特制扫帚——扫帚头扎有用碎编织袋做成的“絮”。沈大姐笑着说:“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扫帚头有这种‘絮’不但扫路快,而且还不让碎纸片等小脏物从扫帚缝隙溜走。此外,还有用铁丝和编织袋做成的‘保洁袋’、用竹片做成的‘烟头夹’,这些都是俺们‘发明’出来的。”
3时30分,清扫工作正式开始,我自告奋勇当“前锋”,在最前边扫,其他人当“后卫”。我负责将路面的脏物扫向道牙边。我以为这活很简单,谁知兴冲冲地扫了仅10多米,腰部和小胳膊就有些酸疼。
在我身后的沈大姐笑着说:“你那姿势不对,腰和小胳膊不舒服吧?”
她示范说,扫地时,两只脚向外撇开一点。原来,长期从事环卫清扫工作的人都有“标准脚步”——两脚向外撇呈“外八字”,步伐虽小,但扫地速度快。
尽管有人“支招”,但扫了几十米之后,我胳膊上的肌肉还是感到酸疼,扬起的尘土“吃到”嘴里,口中干涩不已,眼瞅着地上有脏东西,就是使不上劲儿。
一些环卫工人在后面看着我扫地的姿势,不由得哈哈大笑。原来,扫地时间长了,我的腰已经使不上劲儿,只能把扫帚紧贴肚皮,然后依靠晃动肚子来增加“动力”。这种“肚皮舞”看起来笨拙、可笑,怪不得大伙笑得那么“暧昧”。
对路面上“等候”我们的众多垃圾,我最烦的是那一个个烟头,好像故意“挑衅”我的耐心,老是从扫帚缝隙中漏出,我只得重新再扫。
5时20分,此时天已经微微发亮,早起的市民纷纷出门锻炼身体或买早餐。为了防止灰尘过大、垃圾碎末溅到过往的行人身上,我们开始放慢清扫速度。
离开时我才知道,环卫工们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然后重新回来,拿起那些自己“发明”的“保洁袋”、“烟头夹”,开始一天的保洁工作。
要不是环卫工眼疾手快,体验记者就会被公交车撞上
时间:4时20分
地点:老城区西关九龙鼎附近
体验记者:吕玲玲
3时50分,闹钟响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温暖的被窝,来到老城区九龙鼎附近,和中州路清扫3组的环卫工人们一起打扫卫生。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车辆很少。路灯下,那些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已经开始工作了。虽然我穿了毛衣毛裤,但在深秋的寒风里,仍被冻得瑟瑟发抖。
(下转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