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一名年近五旬的罕见肝包虫病患者,日前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
得了罕见怪病
李先生今年48岁,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肝脏部位长了一个肿块。奇怪的是,这个肿块与临床常见的肿瘤并不相同。
这一特征引起了普外一科主任孙君军的注意,患者称,因为他有时会觉得肚子疼,但过一会儿就没事了,所以一直没有在意。在问诊中,孙君军得知,李先生出生于新疆伊犁,在当地生活了30年,经常接触牛、羊、马等牲畜,后来回到洛阳居住至今。“由于患者曾经在牧区生活过,我怀疑他可能患上了中原地区罕见的肝包虫病。”孙君军说,为了进一步确诊,他结合影像学为李先生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
孙君军介绍,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多见于我国西北、西南畜牧区,在中原地区则非常罕见。该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寄生在人体内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多发于人体的肝、肺、脑部位,该病潜伏期长,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发作时来势凶猛,危害性大。
病变位置让人吃惊
检查结果让孙君军很吃惊,患者的病变位置分别位于肝左叶和肝右叶,特别是肝右叶的病变部位非常深,与静脉右支粘连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给患者手术,很容易损伤其肝脏造成大出血。而且,手术中一旦肝包虫囊壁破裂,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术后的虫卵还可能转移到患者体内的其他部位,再次引起病变。
患者家属得知此情况后,内心也十分矛盾。只要接受手术就会存在风险,但是如果不接受手术,患者的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把李先生的家属折腾得吃不下、睡不着。最终,患者家属经过商量,决定让李先生接受手术。
该怎么解除李先生的痛苦呢?几天来,孙君军在心里不停地琢磨这个问题,患者的病情拖延一天,他就会多痛苦一天。在几番考虑和讨论之后,孙君军和他的助手刘伟峰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摘除肝脏内的“虫”
8月18日,孙君军和刘伟峰一早就来到医院,准备给李先生实施手术。
此时,李先生看起来也有些紧张,他一会儿躺在病床上,一会儿在病房里走来走去。李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要相信医生,相信自己一定能闯过这一关!
10时30分,李先生在家人的注视下进入手术室。医务人员早已准备就绪,麻醉师麻利地给患者实施了麻醉,孙君军随即将患者的胸腔打开,病变位置立刻呈现在他眼前。医务人员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看来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刘伟峰的配合下,孙君军先将患者肝左外叶上的包块切除,这只是整个手术中的一小部分,高难度的还在后面。
患者的肝右叶包虫囊壁内下方已经与肝右动脉、静脉及右胆管结合紧密,手术切除时需要非常谨慎,一毫米的偏差就有可能引起患者大出血从而导致死亡。反之,如果病变位置切除不够干净,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就会增加,那么患者就很可能要再次接受手术。
怎样才能掌握这个精确度呢?这全凭医生的行医经验和手感。孙君军和刘伟峰小心翼翼地先将包虫内囊剥除,然后再将大部分囊壁切除。可是,仍有一部分囊壁无法切除,无法切除的囊壁也不能留在患者体内啊!医务人员将剩余的囊壁用器械缓慢地挖了出来。这可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件比绣花还要仔细的活儿,如果碰破了囊壁,就会损伤患者的肝动脉和肝静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室内的医务人员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此时,患者的家属正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怎么还不出来呢?不会出什么意外吧?”他们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紧紧盯着手术室的门。
14时20分,紧闭的手术室门被打开了,医务人员从里面走了出来。“手术顺利结束,你们可以放心了!”孙君军对患者家属说。
据刘伟峰介绍,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非常好,已于8月28日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