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4版)
“80后”的爱情:跟着感觉走
只爱想爱的人
庄立文(化名),男,1981年生,个体户
去年10月,庄立文结婚了。他的婚礼,在那些年长的“知情人”眼里,多少有些不光彩:新娘子本是他关系最好的哥们儿的女朋友,在一次聚会上,他对她一见钟情,于是果断地抛弃了与自己相恋四年的女友,挖了哥们儿的墙角。
对于这一有违“朋友妻,不可欺”古训的行径,庄立文是这样解释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马克思名言。照此推论,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婚姻是道德的),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痛苦的将是三个人。
从现在的情况看,庄立文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他和妻子感情很好,每天一下班他就往家冲,一副居家好男人的模样。小两口夫唱妇随,羡煞旁人。
感情存在就好,消失了就散,不讲一生一世,一切顺其自然。也许,这样的爱情有些不道德,但它很真实。
婚姻不需要谋划
文妮(化名),女,1982生,楼盘促销员
文妮17岁时就和初恋男友发生了关系,后来,因为男友转学去了另一个城市,两人分手。
那之后,文妮断断续续地交往过两三个男朋友,有过两次怀孕、流产的痛苦经历。她不认为这是放纵,也并不为此感到羞愧,只是偶尔担心会影响生育。
今年夏天,通过朋友介绍,文妮认识了一个男子,长相一般,收入尚可,感觉还不错。考虑到自己年纪也不小了,父母一直在催促,两人交往不到一个月,她便和他登记结婚了。
朋友问她:这样草率行事,万一婚后性格不合,那可怎么办?她无所谓地笑笑:过不下去就离呗!
再问她:离了婚的女人就掉价了,你不怕离婚后找不到更好的?她答:那就再离,反正又不靠男人养着。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婚姻没把握,文妮和丈夫婚后实行AA制,她出水电费、燃气费、交通费,她老公还每月的房贷,生活费两人各出一半,除此之外,他们互不干涉财政。
对于爱情和婚姻,“80后”的态度比较自我、随意,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合则聚,不合则散,不妥协,不凑合,叛逆与传统交织,花心与专一并存,道德底线完全视自我需求而定。
很难说这样的婚恋观对或是不对,只能说社会比以前更宽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