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秀兰正在缝制“爱心垫”。 记者 赵朝军 摄 |
|
本报讯 (记者 程奇) “《洛阳晚报》吗,俺没有双腿,也不坐公交车,但我要‘承包’一辆公交车,做30个‘爱心垫’!”10日下午6时,老城区洛阳儿童福利院家属院53岁的残疾人张秀兰女士对本报新闻热线这样说。
张女士的话令记者感动,我们连夜跑到张秀兰家里。
张秀兰的经历非常坎坷。她原籍安徽,小时候家乡发大水,父母带着她,一路讨饭逃荒到了河南。“屋漏偏逢连阴雨”,1963年,7岁的张秀兰在义马市讨饭时,不幸遭遇车祸,大腿以下被车碾断。无钱给她治病的父母,此时也含泪离开了她。小小年纪的她,举目无亲,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连口饭都吃不上。后来她被当地政府部门送往洛阳铁路医院治好了病,之后她被安置在原洛阳市社会福利院(今洛阳市儿童福利院)。
“在福利院的第一顿饭,是一个白面馒头和一碗粉条白菜汤。那时候,全国很多有爹有妈的孩子都吃不饱,我在福利院,每天都能吃上白馍!你说,政府对我们这些孤残儿童好不好?”每说起这段往事,张秀兰都激动得泪流满面。1977年,洛阳市民政局将张秀兰安置在当时的洛阳市福利被服厂上班。2000年,她从单位退休,现在她每月能拿600元退休金。除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上的热心人也没少帮她,她需要买房时,很多连工资都发不下来的同事,你一千,我两千,大伙借给她3万块钱;她在百货楼附近摆地摊卖鞋垫时,很多好心人专买她的鞋垫,掏钱时几乎无人还价,还有人多给她钱;她骑的三轮车遇到台阶上不去,旁边很快有人推……“社会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爱心,所以我也要用爱心回报社会。”她说。
看到本报发起的“大伙儿动手,给公交车坐椅加个‘爱心垫’”活动后,张秀兰决定加入其中,她连夜找出前几年买的布匹,又拆洗了几床旧被子、旧褥子,终日在缝纫机旁忙个不停。“我经济上不宽裕,没能力捐钱,但我有一双手!我要通过‘承包’一辆公交车的‘爱心垫’,来表达一个残疾人的感恩之心。”张秀兰一边说,一边忙碌地操作缝纫机。女儿王肖阳说:“这两天,妈妈几乎不停手地忙碌,我和爸爸都在旁边帮忙。”作为残疾人,要完成这个工作量并不容易,她需要用右手拿木板撑地、左手抓椅子,才能艰难地爬上缝纫机旁的椅子。干活时,她很少喝水,就是怕去厕所时上下椅子麻烦……
又讯 李金金的心愿:9日下午,九都新村60岁的李金金女士,专程来到本报值班室,送来了6个自己缝制的棉垫。“退休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给社会做点贡献,俺心里美着哩。过几天,我还要再送来几个‘爱心垫’,让那些大冷天坐公交车的人都能暖和暖和!”李金金笑着说。
特别提醒:无论个人或单位,如果您愿意参加“大伙儿动手,给公交车坐椅加个‘爱心垫’”活动,请和本报新闻热线63232110联系,也可登录洛阳新闻网首页的“大伙儿动手,给公交车坐椅加个‘爱心垫’”专题页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