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塔已经严重倾斜,如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记者 赵茂平 摄 |
|
在洛阳北面的下清宫,矗立着一座明代正德年间的道士塔。说它“矗立”其实并不确切,因为近几十年间,长期的农业灌溉和取土,已经让这座塔的塔基高出地面一两米,十几米高的塔身也倾斜了十几度,即将倒塌。
几天前,我国古建筑大师罗哲文来洛阳考察,他的两名河南弟子——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和河南省古建所原所长张家泰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寻访到了这座塔,他们说,类似规模的道士塔,全国只有三座,嘱咐洛阳方面好好保护。
久居洛阳,从未听说下清宫有这么宝贵的道士塔。带着好奇,本报记者一行4人11月14日下午实地寻访了这座塔。
让人惊叹的“斜塔”
从定鼎北路立交桥一路北上,而后驱车向右拐进一条水泥小路,在邙山公墓之侧,就是下清宫。
洛阳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清宫和下清宫的住持张信铭道长带我们走向东跨院的一个偏门。
他推开木门,我们吃了一惊:十几米外矗立着一座十几米高的砖塔,塔身已经严重倾斜,塔基也高出地面一两米。庙内道众为了保护这座塔,临时用一棵泡桐树干顶在塔身半腰。
据张道长介绍,今年夏天一个晚上风雨大作,东跨院内的一棵直径二三十厘米的泡桐被风刮倒。这让他很担心,连夜用泡桐的树干顶住塔身,以防塔倾塌。至于塔身倾斜的原因,他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处果园,塔旁边是灌溉水渠,长期的冲刷,慢慢让塔身倾斜到今天这个模样。此外,由于附近群众不断取土,塔基慢慢高出地面。
除了这座塔,下清宫随处可见“宝贝”:从门前遗留的柱顶石看,当时殿宇的规模相当宏大。一些石墩上面刻满祥云和桃树的图案,还有道家“五老”的图案,至于作何用途,道士们也不甚了了。
塔的主人张清林
塔身离塔基一米多高有一座塔铭,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让部分字迹漫漶不清。不过大意还是看得出来的,只见第一行是“三官庙住持羽士张清林塔铭”。
据张信铭道长介绍,三官庙也叫三官洞,是下清宫建筑群中的一座庙宇,从铭文上看,当初应当是由张清林化缘捐建的。“羽士”是对道士的尊称,这也是这座塔的出奇之处,因为一般来说,高僧圆寂后建塔是佛家独有的东西,道士是不建塔的。
张信铭道长说,从张清林的名字看,他应该是“全真派龙门宗第十代弟子”。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因为这个宗派有一个严格的谱系,以一首五言诗世代相传,诗曰:“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原明。至理宗成信,崇高司法兴……”因此可以推断,张清林是第十代弟子,而张信铭是第二十五代弟子。
从铭文上还可以看出,张清林是“汝之伊阳人”,即今天的汝阳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来“弃释从道”,在武当山云游,后到今天王屋山的天坛庙呆过。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伊阙莲花洞”呆过,并为那里“化金箔,饰佛像”。这说明,龙门石窟莲花洞佛像在明代被人用金箔塑过金身,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样。
“这样规模的道士塔全国罕见”
说这话的是杨焕成和张家泰。作为古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再传弟子,罗哲文的入室弟子,他们二人的话应该是颇具分量的。
不久前,罗哲文先生来洛考察。行程间隙,同行的杨焕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正如佛教是外来宗教一样,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建筑是没有塔的。为高僧建塔是佛教的葬俗,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梵语中的“塔”。正因为建塔是佛教独有的习惯,所以这座道士塔就显得弥足珍贵。据他所知,像这样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的道士塔,河南境内,除此之外,“只有豫北有一座”,而全国“不超过三座”,所以这座塔的价值“顶得上整个庙宇的价值”。
遗憾的是,目前这座珍贵的古塔濒于倾颓。杨焕成说,希望洛阳文物部门加以维修,否则“等到塔倒了再修,价值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