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行连续5次加息,是近10年加息最密集的1年。今年年初,5年期以上房贷优惠利率为5.814%;央行今年第5次加息后,已达到6.656%,房贷优惠利率在不到1年时间内,增加了14.48%。
5次加息,一次消化
明年元旦,房贷将统一执行新利率。对于赶在数次加息申请到贷款的“老房贷”们来说,明年1月1日起要一次性消化5次加息所增加的负担。
2006年8月加息后,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为6.84%。也就是说,“老房贷”们从今年1月到现在,一直享受着银行在住房商业贷款方面执行的这样的利率标准。考虑到绝大多数市民采取“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我们在这里也就用这种方式算一算5次加息究竟增加了多少月供支出。
如果一位市民采用基准利率(即没有在6.84%的年利率基础上打折扣),贷款20万元,期限20年,目前他每个月的月供支出大约为1531.45元;而等到2008年元旦,银行开始执行新的利率标准,他每个月的月供支出就要增加到1651.78元,增加了7.86%,约120.33元。
如果这位市民购买的是第一套住房,可以享受优惠利率(即在6.84%的年利率基础上打八五折),贷款总额和按揭年数不变,目前他每个月的月供支出大约为1411.03元,等到2008年元旦,他每个月的月供支出就要增加到1509.57元,增加了6.98%,约98.54元。
有部分市民在认识上有一些误区,认为少贷款,月供上涨的幅度就小。而实际上,月供上涨的幅度和贷款金额的多寡没有关系。相反,月供上涨的幅度只和利率、期限有关系。期限越短,月供增加的幅度就越小。在享受优惠利率条件下,不论贷款多少钱,这5次加息下来,贷款30年,月供差不多也要增加9.4%,贷款20年,月供会增加6.9%左右,只贷款10年,月供只会增加3%~4%。
另外,对于第一次买房的人而言,一般都能享受优惠利率。如果是买第二套房的话,银行要求更严格,会对其采取基准利率(优惠利率比基准利率低15%),甚至还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所以,那些未能得到优惠利率的贷款人,其利息增加幅度更大。
算一算,你的月供增加了多少
假设一位市民贷款20年,享受基准利率(即6.84%),1万元贷款当前的月供大约为76.6元,而房贷利率明年起上调至7.83%后,每个月的月供大约为82.6元,每万元房贷因今年5次加息而引起的月供增加额大约是6元。如果贷款20万元,就将1万元对应的月供乘以20,就能得出利率上调之前月供大约为1532元,利率上调之后月供上涨至1652元,差不多上涨了120元。
想一想,是普通稻草还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房价涨,贷款利率也跟着涨。年内5次加息伴随房价一路走高,对购房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断上涨的房价、不断上涨的利率,以及“趁火打劫”的贷款首付比例,令不少购房者大倒苦水——“谁说做房奴难,想做房奴做不成,更难”。
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客已经被金融系统彻底屏蔽,而无房产人士的购房能力有限,即便能享按揭的优惠,也难以担负起自住购买的重任。
价格与政策,在冲击购房者消费热情的同时,也挑战着人们的理智,买还是不买,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相关案例
冯女士:早买房少遭罪
“经济增长那么快,利息肯定是要加的,但房价涨得更快,不管利息怎么加,早买房还是少遭罪。”对于加息,冯女士表示庆幸自己在今年初买了房:“相对于房价涨幅,加息不算什么,几个月后那个楼盘的均价就涨到每平方米3200元了,早买几个月省下的钱,用来支付增加的利息,绰绰有余了。”
但是,如果放在现在,冯女士表示自己可能会放弃买房。“压力太大了,消化不了,高房价加5次利息,很可能就会成为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她说。
点评:加息导致的月供增加与房价涨幅相比,自然不算什么,因此,早买房者在总房款上肯定要占优势。但是,当前房价和月供双双在“高位运行”,自己有没有把“遭罪”变“享受”的本事,就是计划购房的人应当好好思量的问题了。
刘先生:以租养房,租金能否支付月供?
刘先生看上某小区的房子后,先算了一笔账:50平方米,3400多元的单价,10年期的商业贷款,月供是1100多元,这样就需要月租1000元左右才行,可是,现在有几个人会拿1000元来租这套小户型呢?他询问了年轻的售楼员,售楼员很坦诚地说,房子条件再好,她租房的租金都不会超过600元,否则就不考虑。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房租肯定也是会涨的,但是刘先生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放弃。
点评:就洛阳的情况看,房屋租金的涨幅远没有跟上房价的涨幅,以租养房的购买者最好首先考虑好租金能否支付月供的“大头”。
不过,对于自住型购房者来说,相比房价上涨的幅度,加息所带来的压力只能算是普通“稻草”的分量。房价上涨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观,因此,那些真正有自住需求的群体,在资金许可的前提下,早买比晚买好。
如果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支持,尤其是刚就业的年轻人或者资金不充裕的群体,在有了稳定的收入、充足的积蓄或者有伴侣陪同还款的条件下,再购房也不迟。
本刊记者 霍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