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河科大二附院病房里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王清竹。除了丈夫,她的床前还坐着几个邻居,她们都是科大二附院的退休职工,是来帮着照顾王清竹的(如图)。
这样的照顾从王清竹11月3日第一次住院动手术的那天就开始了,前后参与的邻居达到了20多个,分班分组,你走我来,像伺候自己亲人一样。
找不到陪护,老伴急得直哭
今年66岁的王清竹是河科大二附院外科系原护士长,因为两条腿骨质增生需要换关节,11月3日住进河科大二附院动手术。
手术很成功,但手术后的陪护成了问题。王清竹的手术比较大,住院期间最多的时候身上插有7根管子,自己根本不能动,吃喝拉撒和后来的功能锻炼全得靠人帮助。
王清竹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和儿媳的工作都很忙,还得接送孙子上学。更要命的是,就在她住院两天后,儿媳妇的父亲也住院了,小两口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
家里唯一能“上阵”的,就是老伴王文明了,可王文明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他患有高血压。去病房顶个一天两天可以,若时间太长他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
这可咋办?左想右想找不到合适的陪护,王文明急得直哭,高血压病也犯了,要不是后来知道情况的邻居们看护及时,他恐怕也要住进病房了。
“别发愁,我们都替你考虑好了”
万般无奈,王文明和妻子商量请护工算了。他从病房出来,走到家属院门口,碰见了同院的许小棉等几个邻居。许小棉等人关切地问清竹的病情,王文明把没人看护想去请个护工的事说了。“别发愁,我们这两天也在商量这事,已经都替你考虑好了,人也安排好了,大伙儿轮流到病房值班,一定把清竹照顾好。”邻居们说。
原来,王清竹住院动手术的消息一传开,熟悉她家情况的邻居们就担忧了:“住院期间谁来照顾清竹呢?”大伙儿聚在一起一商量,清竹的事儿得管,谁让大家是好邻居呢。大家很快排好了班,今天你去,明天我去,后天她去,从那时直到出院,王清竹的身边从来没有少过4个人。
许小棉、高慧清、魏秋兰、李林芳、邢木香、陈淑萍、赵秋菊、王爱卿……接受采访时,躺在病床上的王清竹一个一个数着这些热心邻居的名字,嘴上有说不完的感激。
她们把生病的邻居照顾得很周到
为了让王清竹吃好喝好,尽快恢复身体,邻居们变着法儿给她做饭,增加营养。今天你炖只鸡端来了,明天她又炖只鸭端来了,鱼汤、肉汤,都是在自己家熬好后再端到病房,一口口地喂王清竹喝下。
除了吃喝拉撒,手术后的王清竹还要做功能锻炼,每天要活动三四次,每一次锻炼都会疼得叫喊不止。值班的邻居们不厌其烦劝她,安慰她,细心地给她揉脚、揉腿、揉脊梁。
60多岁的高慧清,照顾王清竹的班都是她排的,除了安排好值班的人,她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到病房看看,而她回家还要照顾重病卧床10年的老父亲。
60多岁的许小棉,一条腿关节疼。就这,她每天还要去病房看两三次,帮助王清竹做功能锻炼,安排王清竹吃完饭后,才回家给老伴和自己做饭。
60多岁的徐玉霞退休后被聘请到偃师一家医院上班。星期天她从偃师回来,听说了王清竹的情况,马上跟邻居们说:“我也要尽点心意,今天晚上我值班,你们不用管了。”在病房忙活了一晚上,第二天她顾不上休息,又去上班了。
60多岁的魏秋兰患高血压,照顾清竹忙里忙外,血压上升,原来一天吃一次药就行了,现在一天吃两次也不管用了,赶紧换药。
近70岁的张素珍,隔一天就要到病房一次,耐心地帮助王清竹做功能锻炼,累得自己心脏病都犯了。
在邻居们的精心照料下,11月23日,王清竹出院了。回到家里的她又得了眩晕病,还是躺在床上不能乱动,邻居们又把班从病房排到了她的家里。每天都有人主动来输液,换药,拔针,跟她聊天。3天前,因为眩晕病严重,她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邻居们又从家里跟着再次来到病房。
说起领导的关怀和医院同事们的关心,尤其是这么多好邻居无微不至的照顾,王清竹的声音哽咽了:“要不是这些好心的邻居,我真不知道自己咋熬过来。”站在一边的王文明眼圈也红了。
记者 陈旭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