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对国人已不新奇
进入12月,便不知不觉被圣诞节的氛围所笼罩。最能营造氛围的当然是商家:走在洛阳的某些时尚地段,不经意间就能看到铃铛、彩果在青枝上摇曳;一转身,可能差点撞到一棵披挂着彩灯的小松树;或者,在商店的楼梯口,有个穿红色衣裤的白胡子老头为人们送上和蔼的微笑……
现在,鲜有人不知道圣诞节了。如果去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您知道圣诞节吗?”说不定会像今年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倪萍问张瑞芳“您知道什么是粉丝吗”一样自讨没趣。
是的,本来是西方人过的圣诞节,早已被东方人所接纳,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等地,过圣诞节之风盛行。而“东方之珠”香港也因殖民地的历史一直保持过圣诞节的习惯。近10年来,改革开放的大陆吹起圣诞之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前几年,在平安夜里戴顶小红帽,围着圣诞树互送小礼物还是另类、前卫的作派,到如今圣诞树、圣诞挂饰、圣诞玩偶纷纷登上了超市的货架,许多普通老百姓也跟风而上,“过”起了圣诞节。
今年,向圣诞节说No!
要说这圣诞节的“节”在哪里,国人只能打个马虎眼,毕竟,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圣诞跟中国人的关系可谓八竿子打不着!
当然,信奉基督教的朋友除外。如今宗教自由,中国的基督徒在平安夜去教堂祈祷,纪念耶稣的诞生也是件庄重的事。有好奇之人想在这天感受一下圣诞氛围,找个理由放松一下也绝不为过,但是,如果煞有介事地把这一天或这个晚上当作一个盛大的节日来过,真的是理由不甚充分,甚至有崇洋媚外、乱赶时髦之嫌。
“圣诞节,我们不会刻意去过。”坐在一家时尚甜点屋里吃着冰淇淋的3个大男孩小熊、安达和阿志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是大男孩,其实他们已经二三十岁了,因为未婚,所以保留这个称呼。
他们都说,前些年可能是因为年轻、对新事物好奇,还是比较注重过圣诞节的,一到平安夜,必会约上朋友聚餐,餐后往往还有活动,泡酒吧、K歌和蹦迪是必选项目。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情侣一起过圣诞似乎是必须的,男孩子要早早地给女友准备好圣诞礼物哄人家开心。离开校园后,大家对圣诞节的狂热逐年递减,尤其是这两年,这几个执著于事业的大男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事”,过圣诞节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今年平安夜,我可能加班写文案。”“我可能要和客户谈合作事宜。”“我可能在去外地谈事的路上。”这就是他们给我的答案。他们一致认为,圣诞节在西方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最重大的节日并代表新年的开始,而他们只舍得为传统的春节彻底放下一切,好好过节。
大学生:今年圣诞不过节
既然许多人认为圣诞节是年轻人,特别是校园学子的专利,我们就看看大学生是否真的热衷过圣诞节吧。记者在洛阳师范学院询问了几名学生,还真是不过圣诞节的居多,他们对圣诞的“拒绝”有主观原因,也包含被动的成分。
理由一:没意义
中文系学生王羽说,过中国传统节日好歹还知道过节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不信基督教的我们,过圣诞节算怎么回事啊,就不去凑那份热闹了。
“我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外语系学生小李觉得,中国的节日有传说、有故事,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过起来更有意思,也应该提倡。她和男朋友在七夕过情人节,她们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过外国节日并没有意义。
美术学院的宋冉言辞比较犀利: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自己的节日不好好过,反而去过外国的节日,难怪韩国人拿我们的端午节去申报世界遗产。
理由二:没氛围
说起圣诞节,在洛阳师院读专升本的朱小静有一丝期待和神往,旋即又是一脸失望。“现在圣诞节氛围不浓,所以也没心思过了!”她说,以前在郑州上学时,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星期,学校许多地方就摆满了圣诞树,教室也挂上好多圣诞饰品,同学们商量圣诞节怎么过,氛围很浓。来到这里后,发现宿舍里的人对圣诞节一点都不“感冒”,周围也没什么人过圣诞节。过节是要全民参与的,如果不放假,又没有热闹的氛围,这节就不用过了。
理由三:拒绝花钱
“没钱过啊!”董清清这句调侃的话立刻引来舍友的一致赞同。她们都说,自己不会把过圣诞节当一回事。过节自然要花钱——送礼物要花钱,聚餐要花钱,出去玩要花钱,打车回来也要花钱……说到底,如果想过个节,没钱是不行的!她们已经看透了——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节,而且在节上大做文章,都是商家为了刺激消费故意营造出来的,所以,她们才不会在这时候狂花钱呢,有钱也要等到大家都认可的元旦或春节时再花。大家说,学生主要是花父母的钱,拿着这些钱去过别人的节不地道,所以她们拒绝花钱,拒绝圣诞。
理由四:拒绝占时
“圣诞节是25号,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能是22号,期末考试也临近了,有时间还是多复习功课为好。”美术设计班的马景利说,她今年绝不会过圣诞节,圣诞玩乐和考试成绩,她当然更看重后者。“过节最浪费时间了。”要考研的小薛说,过节一般要和同学、朋友商量怎么过,又要花时间出去玩,要浪费多少时间啊!对于考研的人来说,时间可是最宝贵的。所以,好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正努力应考,没想过圣诞节的事。
过节自由,安全事大
去年圣诞节前,国内出现了“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事件。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象,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和教育学博士联合发出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之后,西祠网站上出现了一个点击率很高的帖子:一批年轻人以“拒绝圣诞”为题发出呼吁,跟帖支持的人居然很多。发帖的网友说,其目的是想从形式上杜绝西方文化的“侵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不再被国人漠视。他说,对外国人来说,圣诞节是一种非常传统和正规的节日,但是到了中国,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上的狂欢和媚俗。
当然,这种抵制和拒绝引来的是不同的声音。针对“拒绝”圣诞现象,有人说,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决不是体现在对圣诞节的接受上,而是体现在对社会公信力丧失的漠然态度上。我们缺少的不是传统节日,而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宽容。
的确,过不过节,过什么样的节,怎样过节,是个人的自由。如同有些外国人“过”中国人的春节,中国人当然可以对圣诞节Say yes or Say
no。
平安夜,如果你想和一帮朋友聚众狂欢,我们只想提醒你拒绝烟雾缭绕,拒绝酒精麻醉,拒绝冲动闹事,那不是外国人的圣诞节,更不是中国人的圣诞节。如果你在这一晚看了一本书或一集电视剧,或者加班工作、复习功课,根本就没想起来它是什么日子,这样的圣诞节也挺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