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颉造的28个字 |
|
洛源镇境内林海莽莽,天蓝水清。小镇古朴之风犹存,因这山,因这水,孕育出许多人物和往事。崔武豪便是洛源古今文化的守望着、传播者,他接待了许多来此探访的游客,记者得到的许多素材便是他提供的。
墨源山庄的主人
经镇上人指点,我们走进洛源的当天夜里便找到了通晓洛源古今的崔武豪。实际上,他更是一个书法家,他在洛河边上建了一所房子,取名墨源山庄。
未进门先闻墨香,门匾上的“墨源山庄”系他亲笔所提,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在洛河对面都能看到。小屋四壁到处悬挂着字画,临洛河开有一窗,在屋内便可听洛河湍急的涛声,窗下设一案几,笔墨纸砚临窗摆放,好一个挥毫泼墨的雅致处所。
崔武豪出身于洛源镇的一个耕读世家。其父崔文贤系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大学生,早年就精通书道,先后在商州、洛南任教,誉满乡里。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中,其父被革职返乡务农,全家也遭受株连。
崔武豪潜心钻研书法,在古圣先贤的书法碑帖里游弋,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典籍里徜徉。他的书法师法二王、米芾,吸收了苏轼和魏碑的笔意,又得王铎的书帖神韵。他的书法苍劲浑厚,变化多端,天真率性,动静相宜,充满自我张扬的个性与丰富的艺术张力。其作品多次在国内一些书法大赛中获奖,在多家报刊上发表。
听说本报记者来访,崔武豪显得十分高兴,欣然提笔为本报题赠墨宝:“源远流长”。落款:致洛阳晚报。行家评价,这四字功力匪浅。崔武豪名满三秦,却归隐山林,醉心翰墨,为人平实,给人以世外贤达的印象,同行的李元星为其赠诗:“汲取洛源水,书秃千兔毫。不求闻达时,节比秦山高。”
仓颉二十八字
洛河源头从古至今钟灵毓秀,孕育出多少文化。在崔武豪的小屋里,我们竟看到了仓颉造的二十八个文字,他说这些字来自附近的摩崖石刻,早年这字还依稀可辨,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现已荡然无存。据此推算,仓颉沿洛河造字当确有其事。
有书记载:“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又一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并有“史皇”之称),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援之。”
仓颉在阳虚山下有石刻手书二十八字迹,历代遍载典籍,凡过往洛境的达官贵人,文客显士,无不瞻仰圣迹,拓印字形以示风雅。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好辨认。清道光年间,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了拓印真本,又摹勒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长方形,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它正是仓颉造字的信证实物,此碑现存于洛南县博物馆。
崔武豪将这二十八字用自己的书法写了出来,分别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他书写的二十八字与《淳化阁古法帖》五卷释文所注二十八字基本一致,只是最后两字有别。但据记者考证,不少历史著作,均在最后两字有不一致现象。
红色洛源
洛源虽地处深山,但也不是平静之地,当年这里也曾硝烟滚滚,大山深处枪声不断,革命者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最有名的也许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唐澍了。
唐澍(公元1903年—公元1928年)字东园,乳名佳林,河北省徐水县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3月毕业留校,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1927年,唐澍参与中共陕西省委军委领导工作,任军委委员。1928年初,他与周益三一起到洛南的许权中旅工作,任旅党委委员、参谋长,从此开始了在洛源一带的活动。
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调许权中旅参加渭华起义,唐澍、刘志丹等人率部到达华县瓜坡镇宣布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兼军委常委、军党委委员,后率部直奔华县高塘镇,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发动群众,打击地主武装,截敌辎重物资,成立基层苏维埃政府。
工农革命军的成立,给敌人以巨大威胁,敌集中3个师的兵力,在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的亲自指挥下,分三路向起义地区疯狂进攻。在一次战斗中,唐澍在掩护部队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唐澍牺牲后,敌人割下唐的头颅,悬挂在洛南县西城门楼上,其身躯被当地群众葬于保安村碾子沟。
昔日辉煌
洛源镇虽说蜗居秦岭南麓的大山之中,但这里也曾经繁华过,也有过弄潮人留下的印记。
今日走在洛源的街道上,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街道上尽管人烟稀少,但是各家各户依然保持着老式的门板式店面建筑风格,去下门板便可成为临街商铺。这些都说明了洛源曾有过的辉煌。
事实上,这里曾是各路药材商贩争霸的地方。走进洛源,你便走进了植物和中药的王国,沿洛河两岸一人高的草丛中星星点点地散落着贝母、党参、桔梗、丹参、猪苓、红胡、黄芪、西洋参、天麻等20多种珍贵中药材,许多年以前,采药人就沿着这条小道走进秦岭深处,攀悬崖,过绝壁,采回药草卖给镇上的药行。
在洛南县洛源镇政府院内东侧有一座青砖蓝瓦的古老建筑,那就是陕南独有的“神农氏药材会馆”。据《洛南县志》记载,“神农氏药材会馆”修建于清嘉庆十年。据说,当时会馆里供有药王爷等的牌位,每逢四月八日庙会,人们要鸣鞭炮、唱大戏、耍狮子,祭祀神灵,祈求上天保佑药材丰收,生意兴隆。在当时的两岔河(洛源镇),有着各色的店铺,生意红火,这里住着各地来的药材贩子,其热闹程度不亚于省城。每年秋天,药农们把秦岭七十二道峪所产的药材聚集于药材行加工,注上“陕西洛邑两岔河”商标,用骡子运往全国各地。洛源的这一盛况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60年代以后洛源的药材行生意才逐渐萧条下来,如今仅有几处破旧房屋留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