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孤儿们放心睡吧,“妈妈”在这儿呢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午夜洛城扫描”系列报道之五
孤儿们放心睡吧,“妈妈”在这儿呢
记者 程奇 杨海彤/文 记者 赵朝军/图
孩子不愿睡,就逗他玩一会儿。

“男阿姨”很细心。

轻轻走动,关爱无声。

温暖的房间,快乐的孩子。

夜里发病的婴儿被送往医院紧急救治。

  天凉了,家有“小儿女”的父母们,夜里会格外上心,除了惦记着给孩子们喂奶、把尿,还得格外操心给“心肝宝贝”保温——冷了,孩子可能冻出毛病;热了,小家伙半夜准蹬被子——事儿不大,可累人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己推人,您可曾想过,对自家孩子尚需如此操心,如果您面前有621个孤儿夜里需要照顾,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重病、重残的儿童,这个工作量该有多大?

  7日深夜,记者走进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全程体验福利院值夜班阿姨为孤残儿童“守夜”的过程。

  孩子悠闲自在,“阿姨”忙个不停

  20时43分,记者走进市儿童福利院三楼的一个孤儿卧室,眼前立即出现了“温馨一幕”:智障女童党晓迅、右眼残疾女童党晓望坐在小凳子上,正认真观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动画片,滑稽的剧情,逗得俩人咯咯直笑;党玉田正仰着脸发呆,“同床”的党国旺(由于福利院空间、资金有限,婴幼儿大多俩人挤一张床)却顽皮地用小脚丫在他的胳肢窝蹭来蹭去,将党玉田逗得哈哈大笑……

  和孩子们的“悠闲自在”相比,阿姨们则显得格外忙碌——郭小蔚在给孩子们喂奶,朱华萍正蹲在墙角洗尿布,姜小焕则抱着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唱着“月婆婆、明亮亮”的洛阳儿歌,不停地哄着……

  唯一的“男阿姨”、福利院党支部副书记周建才,一边娴熟地给孩子喂奶,一边介绍:福利院共有621名孤儿,其中90%是重病、重残儿童。每天晚上8时至次日上午8时,会有65个阿姨通宵值班。

  朱华萍却不同意阿姨这个称呼,她笑着说:“严格说,应该叫‘妈妈’,每个孩子都管负责照顾他的阿姨叫‘妈妈’。”

  “妈妈”们说起自己分管孩子的睡觉习惯,如数家珍:党福周半夜哭闹,“妈妈”轻拍两下,抚摸一阵,他肯定就乖了;脑瘫孩子党玉珍不会自己翻身,只要她一哭闹,准是想翻一下身;党欢晶喜欢踢被子,需要“妈妈”勤盖几次;党国旺半夜喜欢叫“妈妈”,不用理她,准是说梦话呢……

  刚才还在熟睡的党福周,突然哭了起来。记者走上前去,用手摸了摸他那粉嘟嘟的小脸,他翻一下身,接着睡。周建才解释:福利院孩子和阿姨的比例是十比一,相对来说,这些孩子被大人拥抱和抚摸的机会较正常孩子要少,大部分孤儿都患有“肌肤饥饿症”,孩子们甚至用哭闹或打架的方式,争夺阿姨的“拥抱专利”。

  夜里,阿姨自费给孩子“加餐”

  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只要阿姨们进入房间,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她们手中的提包,纷纷伸手索要“香香”(好吃的小食品)。

  阿姨葛社龄拿出包内的苹果和蛋黄酥,朱华萍拿出几个“花米团”,史瑜霞拿出自己白天“吃桌”(洛阳话,即赴宴)时顺手带的牛肉、大虾等食品……

  孩子们跳着、笑着,竞相抓起食品往嘴里塞。阿姨们站在旁边,看孩子们吃得开心,脸上显出满足的微笑,她们一边给孩子擦嘴,一边劝道:“慢慢吃,别噎着!明天‘妈妈’还给你带‘香香’!”

  阿姨史瑜霞介绍,多年来,夜班阿姨早已形成一种不成文习惯——从家里给孩子们带些小食品,或者自费买些食品,食品的品种、多少不限,主要看自己负责的孩子喜欢吃什么。

  记者心中为之一动:这些阿姨几乎都是临时工,她们或是下岗失业人员,或是郊县的农民,忙忙碌碌一个月,工资、加班费加起来也不过400多元,家中生活都过得紧巴巴的,她们居然能“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加夜餐”!

  “光说我们对孩子好,这不公平,其实,这些娃和我们亲得就像一家人!”葛社龄流着眼泪说,“我每次上楼,俺成成(党福成)光听声音就知道是我,每次都笑着扑到我怀里;过年,福利院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俺成成都会把钱递到我这个‘妈妈’手里,咱当然不会要孩子的钱,但孩子的确是掏出真心对我们!”

  “你们天天从家里拿好吃的,亲生儿女不嫉妒吗?”记者追问。

  “刚开始,我儿子怎么也想不通,等我带他过来看了几回这些孩子后,他很快和他们成了一家人!”姜小焕说。

  当晚采访前,本报摄影记者赵朝军的妻子郭爱民,特地塞给他50元钱,让他买点锅巴、饼干等小食品给孩子们带过去。赵朝军在给孩子们分发食品时,右手食指被一个性急的孩子咬了一口,老赵疼得直呲牙,可后来离开时,他脸上却带着掩饰不住的笑容:“你不知道,看孩子吃得那么香甜,我的心里美着哩!”

  “三层保暖”背后的良苦用心

  记者注意到,福利院婴幼儿房间里都采取“三层保暖”:每个房间除了装有暖气,还有一至二个立式暖风机“呼呼呼”地吹着热风,儿童床的被窝里还塞着暖水袋。我们看了看几个房间内的温度计,温度多在18摄氏度至22摄氏度。

  “你们这样保暖,不怕孩子半夜蹬被子吗?”记者笑问。

  “一来,我们的锅炉时间用得长了,供暖不太足,正在维修;二来,病残孩子的体质较弱,一个孩子受凉感冒,就有可能导致互相传染,不得不防呀!”周建才说。

  冬天气温低,门窗紧闭,福利院内又是一二十个孩子挤一个房间,所以最怕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周建才说,工作人员每天会定时给每个房间开窗通风,并通过喷洒来苏水、安装紫外线灯等办法,对房间进行消毒;每个新入院的孩子,都要先进隔离室进行体检、化验,一个月内无异常情况才能开始集体生活;儿童房间内,有人得了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要立即被隔离治疗。

  周建才说,孩子们半夜感冒、发烧毕竟是常事,更何况我们这里病残孩子这么多。所以,每个儿童房间内都配备有体温计、血压表等医疗器械和治疗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的药品。晚上孩子不舒服了,如果症状轻,往往由阿姨简单处置,第二天再请大夫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就马上送第一人民医院急救。

  十几天大的婴儿突然发烧,急!急!急!

  21时59分,阿姨陈玉凤喘着粗气冲过来,拽住周建才的胳膊急切地说:“俺创创(党玉创)又发烧了,39(摄氏)度8,快送医院吧!”

  周建才一听,脸色立即变得刷白,赶紧往党玉创的房间跑,他一边跑一边用手机通知单位派车。进了房间,周建才抱起党玉创就往外跑,记者提着装有奶瓶、小孩衣服的塑料袋跟在后面。

  在车上,福利院的专职大夫杨代宏介绍:党玉创于去年12月21日出生,3天后就被抛弃在福利院附近。这是个早产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这两天他吃得很少,晚上又发高烧,情况很危险。

  22时11分,我们赶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儿科主治医师董艳萍已经守候在电梯口。

  董大夫的“欢迎仪式”很特别,上来二话不说,伸手就将包裹党玉创的棉褥子打开,接着就解孩子的棉衣。

  记者吓了一跳,下意识地伸手阻止。董大夫笑着解释:对于这种十几天大的孩子,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宜用退烧药或打针,大都采取“脱衣服”的办法,物理降温。这孩子呼吸急促,需要尽快输氧。

  很快,护士给党玉创挂上了氧气瓶。董大夫仔细检查后说:这个早产儿病情很复杂,不但有心脏病,而且嗜睡,并患有肺炎等疾病,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需要住院观察。

  一旁的陈玉凤已经哭得泪水满面,她哽咽着说:“干我们这行,最怕孩子得急病。党玉创每次清醒时,都会可怜兮兮地睁大眼睛瞪着我,好像在说‘妈妈,救救我’!”

  “洋义工”们夜里轮流照顾孩子

  23时08分,记者来到位于福利院五楼的由香港“新希望”基金会捐建的重症监护室。这里设施的“豪华”程度让人吃惊——房间主色调为粉色,装修非常精致,据说是由来自美国的义工亲手施工的;这里每个孩子能享受特供的进口奶粉和各种精致小食品,并配有摇篮、摇车和各种让人叫不上名字的康复器具;孩子和“阿姨”的比例是三比一,享受拥抱的机会比其他孩子要多;“伺候”孩子的,除了福利院阿姨,还有来自美国、英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医生、护士等“义工”。

  一名皮肤黝黑的“洋义工”,是个年轻女孩,她正弯着腰逗孩子们玩。记者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她攀谈起来。她羞涩地说:“我叫吉娜,来自菲律宾,在这里当护士,不能接受采访,对不起。”

  周建才说,这个重症监护室内有40名重症孩子,“洋义工”们经常过来献爱心,晚上还轮流照顾这些孩子。

  “新希望”基金会河南办事处负责人刘国兰说,10岁孤儿党春燕,大小便失禁,由于她年龄较大,又很胖,需要配备特大号“尿不湿”,绰号“英国大胡子”的英国医生阿伦自费跑遍洛阳和郑州的各大商场都没买到,最后,他坐飞机专程跑到北京一个“尿不湿”生产厂家,为党春燕订购了一批特制“尿不湿”。

  如果孩子们有“尿不湿”……

  五楼重症监护室的孩子们那近乎“奢侈”的享受,是二、三、四楼的孩子们所无法比拟的。

  8日零时23分,孩子们大都睡熟了。忙碌了几个小时的阿姨们才“偷得清闲”,站在走廊上和记者低声攀谈起来。

  一位阿姨说,相对五楼孩子用“专供”的“尿不湿”,其他孩子不但用不起这个,就连他们平时用的尿布,也是洗净、消毒后交叉使用。

  由于需要照顾的孩子太多,而且福利院内党易焕、党自念、党红英等100多名病残孩子都患有大小便失禁的毛病,如果不勤换尿布,他们嫩白的屁股不但臭烘烘的,而且容易生出大片大片的疹子,时间长了,皮肤甚至会溃烂。

  孤儿用不起“尿不湿”?这个消息让记者心里感到一丝酸楚。

  周建才无奈地说:福利院资金有限,孤儿们每人每天都用“尿不湿”,几乎没这个条件。阿姨们最盼望的,就是能让孩子们用上“尿不湿”。冬天天冷,如果能用“尿不湿”,就不用半夜把孩子从暖和的被窝里抱出来把尿,也省去了半夜换、洗尿布的烦恼。

  1时53分,记者和阿姨们告别时,几位阿姨仍在念叨: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尿不湿”,那该多好呀……

  如果您的身旁有深夜或凌晨艰难谋生的朋友,或者您或您的朋友的夜班比较特殊,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63232110告诉我们;如果您是夜间营业或通宵营业的老板,不管是什么行业,也欢迎向我们提供反映洛阳丰富夜生活的素材。感谢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