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新闻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出国留学30年:从精英走向大众
涉案局长之子与
被替考考生同名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涌起史上最大留学潮,共有121万学子走出国门,负笈求学——
出国留学30年:从精英走向大众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指示后,中国留学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121万中国学子负笈求学遍布100多个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2万,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留学潮”,为中国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支持,推动着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全球经济全面交融。

  30年留学规模扩大168倍

  在不少学者看来,出国留学的30年,是我国由精英留学过渡到全民留学的30年。

  “以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精英留学;今天则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地自主留学。”教育专家徐小平这样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环境的变迁史。

  时光回放到30年前。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派遣留学生问题时坚定地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当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中国派出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随后,赴英、日、德、法等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掀起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国留学工作的方针是“广开渠道,力争多派”。留学生大多是经过严格挑选后公费派出的。这些留学生的回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文革”后人才断层的危机。

  如今,国家公派留学重点资助对象开始从进修生向学生倾斜,公派留学人员日趋年轻化。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开始实施,今后国家每年将从49所重点高校中选派5000名研究生,有计划、成规模地送往国外一流大学学习。

  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在1981年放开,托福考试也于这一年进入中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手续繁琐复杂、经济原因等,真正能自费出去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中国向外派留学生的大门才算完全打开,“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个人通过托福考试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出国留学方式开始在一些学习精英中涌现。继早期“留美热”后,“留日热”、“留加热”、“留澳热”、“留英热”又相继形成。

  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2万。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68倍。

  400多份文件出台创造宽松环境

  30年来,随着留学人数迅速增加,中国对留学工作的管理逐渐变得有序,留学服务体系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1989年3月,旨在为“海归”解决工作和生活等诸多问题的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成立。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由教育部国际司、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多部门组成有机整体,建立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创业等全方位、多功能的留学回国服务体系。

  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每年自费出国的人员,占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90%以上。

  此后,中国又对留学政策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2001年,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强调“在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同时,吸引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简化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自费出国留学审批手续的通知》,并专门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年设立的国家每年选派50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高校深造项目,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派研究生项目。

  如今,教育部牵头与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出国留学选派、国外管理、出国工作、为国服务、出入境便利、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共400多件,使留学工作更为平稳、宽松和合理,支持留学取得长足进展。

  老百姓的心态也开始由对出国留学的狂热和盲从逐渐恢复到平静和理智。随着近年来留学生的年龄日益低龄化,“留学”开始回到“求学和深造”的本意,打工挣钱和移民定居正逐渐成为退居其次的追求。

  32万“海归”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陈和生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第一位博士后。在他看来,西方留学经历让他在接受了最先进的科学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严苛的试验训练,因此他回国后具备了迅速独立工作的能力。

  1992年,邓小平视察珠海留学人员高科技企业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都回来,不管他们过去政治态度如何,回来就妥善安排工作。“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这一号召对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营造鼓励回国大环境,教育部先后设立了“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等。同时,原人事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也都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为中国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0年来,我国不断创新模式,为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留学生创业园”、高新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海岸……越来越多的海归学者无论携带项目还是携带技术,均可比较方便地在这里注册,享受到政府的创业资助,并在融资和税收方面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

  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已有10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孵化”了60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在留学回国人员中,先后有939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得了国家级表彰。

  “过去30年里,公派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在高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中国最急需的骨干人员,他们不仅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方茂田评价说。

  “大量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工作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表示,30年来,出国留学教育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效益,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充分重视留学人才的培养,加强留学回国工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