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5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细说唐宋足球史 笑谈西周马拉松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河洛春秋 河洛体育史话(2)
细说唐宋足球史 笑谈西周马拉松
本报记者 孙钦良
古代蹴鞠图。
现代人模仿古人蹴鞠。
  说起体育运动,中国人自古就喜好:跑步、投掷、足球、游泳、摔跤之类,先秦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更是大发展,变为大众化运动。其中的跑步、足球等项目,更是直接起源于中国。

  中国古代产生过短跑明星,也出现过马拉松运动员,这些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而足球更是起源于中国,这就是古人说的“蹴鞠”。 

  要筛选一位古代短跑明星,不用舍近求远,到龙门石窟就行——龙门古阳洞北壁,有北魏杨大眼造像龛,题满书法,俗称《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

  你该问杨大眼何许人也?为何论起古代短跑明星,一不提《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二不提《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却要宣扬龙门石窟里的杨大眼呢?

  这里面有缘故。

  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跑步,而奥运会是从跑步这个项目上起步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典选征官”,发现了短跑能手杨大眼

  原来,夸父也好,戴宗也罢,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而杨大眼却是真实人物。他本是武都(今属甘肃)人,从小就有胆识,但因不是正室所生,所以宗亲都歧视他,听任他翻山爬树,采摘野果,与野兽争食,练就了一双飞毛腿。

  《北史·杨大眼传》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发出命令,说要南攻,命兵部尚书李冲“典选征官”,杨大眼前往应征。李冲对这个毛头小伙子不感兴趣,杨大眼便自我推荐:“我有特长,大人请看!”遂把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发足飞奔,瞬间远逝。

  李冲一看有戏!骑上快马去追,只见“绳直如矢,马驰不及”——由于速度太快,杨大眼头发上拴的那根长绳,竟然直直地随在脑后,没有耷拉到地上。

  你想啊,若没有冲锋舟的速度,那长绳不会是这个样子。直看得众人目瞪口呆,李冲惊叹:“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立马提拔杨大眼为军官。“小杨”从此随孝文帝征战,勇冠六军。    

  北魏碑刻多,龙门造像密,其中以二十品为精品,世称“龙门二十品”。其中又以《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为最好,并称“龙门四品”。所以杨大眼很出名,学写魏碑的人都知道他。后世更有那多事之人,根据文献记载做了一个试验:把三丈多长的绳子系在飞驰的卡车上,当这段绳子被拉成一条线时,测其速度竟为100米/10秒

  这个速度,怕是古代短跑能手的最高纪录了。

  古代除了有短跑明星,还有长跑明星,这在文献上也有记载:周公营造洛邑,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一次,周成王率臣下和奴隶出外狩猎,远涉百里。返回时,卫士中有个叫令的小官吏和一个叫奋的奴隶,跟在周成王的马车后面跑。周成王一时高兴,说:“你们两个若能跟着马车跑回宫城,就重赏你们!”

  车子飞奔,两人跟跑,一直跑回宫城,车子未能甩开他俩。成王大喜,如约赏赐。这是西周时期的马拉松,比现代奥运会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的距离还要长8公里多。

  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跑步。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元代有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古代一天12个时辰,“三时”即现在的6小时。你想啊,6小时跑完一百八十里,说明1小时能跑15000米。

  《宋史·兵志》规定:招募新兵时,要“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跑和跳是招兵的先决条件。到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把练兵心得写进《纪效新书》,其中说:“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

  从古到今,军事训练项目往往是体育运动项目之母。岳家军除练跑步外,还练跳远,这是很大的进步。而跑步也是古代奥运会的最早项目,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至今还刻着古希腊人的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所以有人说:奥运会是从跑步这个项目上起步的。

  洛阳人苏秦最早提到足球运动,汉代刘邦最早建正规足球场,唐代女子最早参与足球比赛——足球运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事实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中国男足虽然不怎么样,但足球确实是中国人发明的。

  最早提到足球的是洛阳人苏秦,最早记载足球运动的是《战国策》。《战国策》记载苏秦当了赵相后,为联合六国抗秦,从赵国跑到齐国,做齐宣王的思想工作。他说:“齐国是大国,纵横两千里,军士数十万。临淄一城,七万人家,富庶殷实。人们都以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为乐。如此富强之国,怎能俯首听命于秦呢?”

  苏秦提到的“蹋鞠”,就是踢足球。鞠:是用皮做成的中间填塞毛发的圆球。“蹋鞠”就是踢球,古人还有一种更普遍的叫法“蹴鞠”,“蹴”就是踢的意思。这些记载透露了古代足球信息:齐宣王生于公元前319年——由此可见,足球在2300多年之前就有了。

  但西汉学者刘向,认为足球出现得更早。他在《别录》中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如此算来,足球已出现5000多年。

  汉代是足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时期。《西京杂记》载:刘邦打下江山,接父母来长安居住。但老人并不高兴,原来父亲在家乡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时,常跟一帮商贩蹴鞠(踢足球),如今虽然锦衣玉食,但足球踢不成了,不免心中郁闷。

  刘邦遂命人在长安东边建一城,完全仿照家乡丰邑格局,又建了正规的足球场,再把丰邑居民迁来,鼓励大家踢球,这样一来他父亲又可以踢球了,非常高兴。这座新城就是如今临潼的新丰镇。

  那古代足球具体咋玩?有没有一定的规制呢?东汉李尤写的《鞠城铭》,生动描绘了鞠城的比赛情况:圆的足球,方的场地。天圆地方,仿像阴阳。又仿效一年十二个月,双方各上十二个队员。场地两端各设六个“鞠域”(球门),六人分守“鞠域”,六人场上踢球。设一名裁判和一名副裁判,比赛有条例和规章。裁判不能因亲疏而有所偏向,不能因感情而徇私舞弊;裁判凭公正之心执法,球员不能抱怨判罚不准。

  这已经是相当正规的足球比赛了,一些元素和现代足球相似,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贵人之家,蹋鞠斗鸡”, 一般群众“康庄驰逐,穷巷蹋鞠”,说明足球活动已经相当普及,各阶层在各种场地踢球,很热闹。

  曹魏、西晋的都城都是洛阳,京洛“足球痕迹”很多——曹植在《名都篇》中写道:“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曹植说的“击鞠壤”,是指“击鞠”、“击壤”两个项目。“击鞠”是马球,用球棍去击,别于用脚去“蹴”,故称“击鞠”;“击壤”是用一块长方形木块,侧立于地面,在三四十步以外,再用另一木块抛掷。谁将竖立的木块打倒便为胜者,类似今日保龄球。

  唐代女子也踢足球,当时的洛阳诗人王建记录了女子足球。马球在唐代也很时兴,女皇武则天是出色的马球手,她在洛阳举行过多次马球比赛

  到了唐代,女子也踢足球,当时的洛阳诗人王建写道:“宿妆残粉末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里的“白打”,指不设球门的两人对踢,或由数人竞技踢球,一般都由女子参与,有花样,很随意,富趣味。

  唐代兴起马球,乃足球繁衍出的一支,女子也参与,女皇武则天就是最出色的马球手。

  唐代制球工艺有两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改为八片尖皮缝成的球,使球更圆更有弹性;二是改往球内塞毛发,变为往球内注气,接近现代“气球”。这是巨大进步,发明实在伟大。《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的“气球”出现在十一世纪,比我国晚了几百年。

  唐代球体的改进,使球变轻了,便于女子踢。但由于唐代女子爱穿低胸上衣,跑跳翻滚时春光泛滥,状若波涛汹涌,到了宋代便不提倡女子踢球了。但宋代“男足”水平很高,简直是全国足球热,连起名字都喜“球”字谐音,譬如我们熟悉的“高俅”。

  而高俅发迹前身份下贱,尚有球可踢,足见当时足球普及。

  宋朝已有专业的足球运动员,球星出现,称为“鞠客”,他们拿俸禄,吃皇粮,任务不是参加运动会,而是专门为帝王、后妃展演。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都是著名“球迷”;宋代已有足球协会,称“圆社”,属于全国性的,人数众多;宋代足球花样动作很多,共有几百个。《水浒》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说明宋人的球技很高,头、肩、背、胸、膝、腿、脚等都能裹住足球。现在想想:若让宋代足球复活,到今天球坛上比赛,定会常拿冠军。

  可惜元朝下禁令,不让踢足球了。这样到了明代,足球的社会性更加缩小,只有少数贵族玩一玩。“蹴鞠”渐失竞技功能,变成男女调情游戏。《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常和女人玩蹴鞠调情。清代皇帝看这玩意儿实在不像话,就将它禁了,所以连《红楼梦》这样的百科全书,只有一次提到踢球,也只有两句话“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看来我们的足球,宋代以后就不中了。但国际上都承认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且早在1958年就认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