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4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个民俗风情村
两幅非同一般匾
绿珠坠楼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8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一个民俗风情村
两幅非同一般匾
记者 陈旭照文/图
  匾额状况: “辟雍俊杰”匾长1.6米,宽0.8米。上款为“钦命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驿传仍□粮储盐法道事务加□级记录十次张朝缙为太学生魏应升”,下款为“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荷月谷旦”。

  “望重折冲”上款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湖北副主考提督贵州省学政诰授朝议大夫山东沂州府士加三级记录七次张輶”,下款为“守御所千总魏尚卿立”。

  专家评析:这是两个功德匾。“辟雍俊杰”赞的是魏应升是太学生中的佼佼者。“望重折冲”大意就是魏尚卿在军队中比较有名望。

  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荷月,指六月,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年。

  折冲,唐代有“折冲府”之设,它是府兵基层组织的名称。府兵的基层组织泛称军府。西魏﹑北周时期军府的长官是开府﹐其副为仪同。隋初为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军府即改称骠骑府。隋炀帝改骠骑﹑车骑两将军为鹰扬郎将与副郎将(副郎将后改鹰击郎将)﹐军府也改称鹰扬府。唐初恢复骠骑﹑车骑将军官称﹐各自置府。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车骑将军隶属骠骑府﹐次年又改骠骑为统军﹐车骑为别将。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统称为折沖府﹐长官为折沖都尉﹐其副为果毅都尉。

  民俗古村卫坡村

  “辟雍俊杰”和“望重折冲”两幅匾,都出自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继2005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2007年,卫坡又成为我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是洛阳仅有的一个。

  昨日下午,我们来到卫坡村。现在人见人赞的清朝一条街,始建于乾隆道光时期,街长180米,古建筑占地5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

  卫氏先族择居卫坡始于清顺治年间,到康熙时,卫家已经人丁兴旺,到嘉庆时,更是家业兴盛,富闻中州。

  富有带来的自然是家族的人才辈出,据考证,卫家兴旺的100余年间,有品级的官员,从九品到四品有近30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之辈。

  这里顺便说一下,现在的卫坡包括村名人名都用“卫”,而记者在村中见到的匾额上,匾主人都姓“魏”。这是为何?对家史很有研究的村民卫兆丰解释说,卫家在洛阳发展至第三代时,已成洛阳名门,当时的洛阳知县魏襄,七转八拐跟卫家攀上了亲戚,于是,卫家人都改姓了魏。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卫家后人寻根问祖,才又将姓改回“卫”。

  卫家的匾额,卫兆丰回忆,曾经有40幅之多,历经毁拆,现在还有十几幅,“辟雍俊杰”和“望重折冲”是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两幅。

  足智多谋魏应升

  在卫家的族谱中,应升是第六代祖。

  从张朝缙题的匾额上看,他是个太学生,这在卫家历代倍出的人才中,不算拔尖,但也正是在应升这一代,卫家才开始了真正的兴起。

  应升的职业是师爷,当时河南提刑按察使司的师爷。

  却说某年,按察使任满,临走前交待,新任按察使7日内到达,要应升暂处一切事务,等侯新官上任。等了半个月,还不见有人持凭上任,应升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再说新任的按察使张朝缙,其实早已按期到达开封。要命的是,他不小心把任命书给丢了。眼看到任日期一过再过,张朝缙住在一家旅店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天,张朝缙向店主人打听按察使司的情况,店家告诉他,前任按察使已经离任,新任按察使尚未到达,现在司里管事的是师爷,并答应若哪天见了师爷,就指给张朝缙看。

  有一天,应升从店门前经过,店主慌忙指认给张朝缙。新任按察使上前搭话,几天后,二人竟然情投意合,朝缙见时机已到,提出要与应升结为异姓兄弟。

  二人结拜后,朝缙道出自身难处,应升思忖再三,想出一个办法来。他让朝缙出钱将所住的旅店买下,让店家再谋生路,而后趁夜深人静,放火烧店。

  一切依计而行,熊熊大火燃起后,有人报到了按察使,应升早已胸有成竹,他请来开封府的文武官员同到现场,给大家讲明新任按察使途中生病,延误到期,小店养病却又遭遇大火,所带官凭等物化为灰烬,请大家作证。

  众人深信不疑,上奏朝廷,说明事情经过,朝廷悯其遭遇不测,又给张朝缙补发了任命书,新任按察使终于到任。

  到任后的张朝缙深感自己有惊无险,全赖师爷一手操办。为报答应升的救命之恩,除了多给俸禄外,他又送匾一幅“辟雍俊杰”,以示敬佩和感激。

  洛阳才子张玉奇

  “望重折冲”匾的题写者是张輶。在清代中叶,张輶是洛阳的一大奇才。

  张輶,本名张玉奇,字幼轩,生活在清朝中期。玉奇出生于孟津的王湾村,幼时家贫,难以进学,每日里外出拣柴,替母亲分忧。

  王湾附近有一个小村,名叫张湾。张湾有个私塾,有教书的先生姓姚名万策。玉奇好学,拾柴至此,便隔墙听老师讲课、学生读书,常常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一日被万策碰见,万策问他在干啥,玉奇说听学生读书。万策听了哈哈大笑:“我的学生天天坐在课堂上还有人听不懂学不会,你站在墙外,听不清分不明能学出个啥来?”玉奇不服,娓娓道来昨天学生读的是啥书,今天学生上的是啥课,背诵如流。

  万策见此大惊,力邀玉奇入学。玉奇说家里穷,万策承诺帮他交学费,买书,还请学董每年给玉奇家拉两车煤。

  就这样,玉奇进了万策的私塾。

  玉奇入学,如鱼得水,本就聪明伶俐,又加万策指教点拨,没几年就学业有成,声名远扬,参加科举,连连得中,到了20岁,他已经官运亨通做至江南主考。玉奇刚到江南,当地读书人不服,便设宴欢迎玉奇,准备在宴上将他一军。

  宴席设在一个望江楼上,上此楼得经103个台阶,“江南才子”便拼凑了103首诗,准备和张玉奇上一个台阶做一首诗,看谁比过谁。

  103个台阶上完了,“江南才子”轮番上阵,玉奇以一对百,毫不畏惧。之后,玉奇乘胜追击,反戈一击“下台阶时,再对103首诗”。

  “才子”们彻底蔫了,为凑上楼的103首诗,已经搜肠刮肚了,再来103首,那还不要了命了。勉强吟出一两首后,这些人再也蹦不出半个字来,只好灰溜溜地跟在玉奇后面,听他下一个台阶吟一首诗。

下一篇4